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正在收听 :

廖才高,男,汉族,湖南宁乡人,1951年3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改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退休教授。

  • 姓名:
    廖才高
  • 国籍:
    中国
  • 出生年月:
    1951年3月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湖南宁乡
  • 职业:
    教师,大学教授
  • 毕业院校: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改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荣誉称号:
    在学术研究上是汉语汉字研究专家,现代汉字改革新方案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也是多方面乐于开拓探索创新的学者。
  • 主要成就:
    (1)全面总结了过去汉字改革的经验,具体深入地分析了拼音文字不能取代汉字的原因,对汉字本身的优缺点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对原有汉字的优缺点分条列项地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受典型形声字的启发,大胆提出并设计出了一套汉字改革的新方案。若能落实,将使中文识读(学习)使用效率提高10倍以上。著有《汉字的过去与未来》(该书外观封面封底书脊附后)。 (2)撰著有独到思想见解的学术论文60多篇(发表在知网建立后的可在知网搜索到)。因入大学较晚,阅历丰富,入大学前对社会各方面的所见所闻和思考较多,积淀深厚,在上世纪八

社会职务/身份

学报主编

期刊社副社长

湖南写作协会理事

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名人经历

廖才高,男,汉族,湖南宁乡人,1951年3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改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是汉语汉字研究专家,现代汉字改革新方案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也是多方面乐于开拓探索创新的学者。先后担任过学报主编,期刊社副社长;湖南写作协会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名人成果

一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清末以来,曾有许多人强烈要求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20世纪20~30年代要求汉字改革的呼声达到了高潮。1949年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的文改政策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内地与港、澳、台之间交往频繁,而港、澳、台地区仍使用传统的繁体字,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和电脑汉字处理系统(汉字编码软件)的开发成功,使得一直被国家重视的汉字改革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汉字改革大有被遗亡的趋势。那么,汉字是否还需改革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有过学、用汉字体验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这就是:汉字复杂,缺少规律性,难读、难记,而且这些弊病一直没有根本改观,因此人们对汉字的改革愿望仍很强烈。人们强烈要求汉字改革的原因就是汉字太复杂,缺乏识记规律,不易学会掌握。既浪费时间,又给学用者带来不少烦恼。首先是不易识读。汉字数量多,而又没有很严格、准确的读音规律,靠一个一个地死记,尤其是那些多音多义字,同一个形体结构的字,在甲处读一个音,在乙处又读另一个音,而在丙处还可读别的音,经常弄得不知读何音为准。

 其次是很多字缺少合理的义类标示性符号,难以准确识辨掌握。汉字是因词造出的字,意识中有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造一个与之对应的字。最初的象形字,其形体尚能表现出事物的大体形态特征,但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既无象形性,又无科学标示义类的符号,很难把握。第三,本该好学的形声字由于结构不科学合理,音、义标示很不规则,失去了标音示义的作用,仍须一个个死记。

第四,形体结构过于繁难,学会书写不容易;还有一些字,虽笔画不多,结构也不复杂,但形体结构又十分相近,如“戊、戌、戒、戎  ”,“已、己、巳”等,初学者容易混淆。

第五,汉语中音差小的近似音节多,受不同方言的影响很难判断近音汉字的正误读音。容易读混弄错的主要有如下几组音节的字:

(1)因声母n与l的发音区别小,导致这两个声母与同一韵母拼出的音节在读音上容易混淆。例如:伶(ling)与宁(ning),南(nan)与兰(lan)

(2)近音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区分度不大,有关汉字也易读混。易混韵母有6组:

  ① en, eng, ong三个鼻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如:根(gen),更、耕(geng),工、公(gong)。

  ② in, ing, iong三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如琴(qin),情(qing),穷(qiong)。

  ③ uen, ueng两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如:温(wen)与翁(weng);问(wen)与瓮(weng)。

  ④ ai, ei,两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如:百(bai)与北(bei),改(gai)与给(gei)。

  ⑤ o与uo两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如:喔(o)与窝(wo),搓(cuo)与co,锅(guo)与go.

  ⑥ ao与ou两韵母与同一声母拼出的音节。例如:高(gao)与沟(gou)。

  此外音节mo与mu,fo与fu,jun与zhun,fang与huang, fu与hu等都属近音音节。

中国本来地方广大,方言众多,同一个字的读音各地相异。近音音节的大量出现,使与之对应的汉字读音更难分辨掌握。对于原本发音不准的方言区人来说,对以上这些近音音节的字常感无可适从,记不准读何音为对。

二  汉字拼音化道路为何走不通

   “废除汉字”的口号高呼了近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也尝试了汉字拼音化,但是汉字拼音化的40年实践告诉我们:字母拼音文字没法取代汉字。主要原因是:

  第一,与汉字相比,字母拼写的单词很难识辨,阅读效率极低。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汉语拼音能读会写会拼的人,看着拼写出的单词能准确读出来。但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打印出来,往往就得慢慢地猜谜式地去读它,须待整句整段念完后才能把握句段的意思,要是遇上语言特别简练或书面语特强的文章,尤其是格律诗词和缩简的名词、短语,往往顿感茫然而不知所云。请对比下列诗文句段:

(1)Jing guo wu di: zhi chi zhi ge ,jing cheng hai tian zhi yao。 Nan jing cong cong yi wu, shun yu san shi liu zai。 you shi tong pao, su jing ba wu ,wang shi li li zai mu……………

  这是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开头的几句。当我们看到拼音书写的这些句子,要是不慢慢琢磨是拿不准文句意思的。然而,只要改用汉字写出来,就可一目了然,意思十分明白:

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2)再来比较一下两种文字写出的唐杜牧的《秋文》诗:

  yin zhu qiu guang leng hua ping,   银烛秋光冷画屏,

 qing luo xiao shan pu liu ying。    轻罗小扇扑流萤。

tian jie ye se liang ru shui,      天街夜色凉如水,

  wo kan qian niu zhi nü xing。       卧看牵牛织女星。

  显然,用拼音文字写出的诗要靠慢慢琢磨猜测,还不一定能准确把握,而用汉字写出,虽不一定能做到句句理解到位,但大体的意思是能明白的。阅读中文高效的原因是汉字形体个性鲜明,且直接与词义相联,故一见便能马上联想到这个词的概念。而字母拼音文字为纯音素文字,每个单词都是那20多个字母循环组合,只有符合口语习惯,整句念出音来才能明白意思。评价一种文字,阅读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人们在生活中阅读量远远超过书写量,所以拼音文字虽然能快速书写,但这是小便利,汉字能快速阅读才是大便利。第二,拼音文字解决不了同音字、词易生歧义的问题。拉丁拼音文字想要取代汉字,首先通不过的一道难关就是同音字、词产生歧义的问题。《新华字典》共收现代通用字约一万多,这一万多字都分布在410多个基本音节中,每一个音节的字都是同音字。同音不同义的汉字在形体结构上是有区别的,故能识别。拼音字母纯粹只是一个音素,凡同音的音节,其声韵母是相同的,形体结构也是相同的。这样,同音而异义的字、词就无法在形体结构上显示区别来。比如“扩、阔、廓”三个字(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如果用汉字表示,一看就可区分;若用拼音文字表示,三个字(词)都只能写“kuo”。又如“压、鸦、押、鸭”都念“ya”,如果用拼音写出,谁也不明白是指什么意思,而用汉字表示则一目了然,十分明确。汉语若用拼音文字表示,使用时必生歧义,引起误解,有时甚至不知所指。例如:“朱兰(人名)就在屋后边”这句话,用汉语拼音写出就是“zhu lan jiu zai wu hou bian ”,于是可以理解为“猪栏就在屋后边”。又如:民间流传的趣对:“饥鸡盗稻童打,暑鼠梁凉客咳惊”“移椅倚桐同望月,点灯登阁各攻书”,这些对联如用汉字写出,语意清晰明白,若用拼音书写,读者定将不知所云。

有人提出少用单音词,同时实行词儿连写就可解决同音歧义问题。其实汉语中同音的双音词与多音词也有不少,如“白桦”与“白话”,“白露”与“白鹭”,“王国”与“亡国”,“王命”与“亡命”,“王宫”与“王公”,“粤剧”与“越剧”,“暗示”与“暗事”、“暗室”,“按语”与“暗语”,“统帅”与“统率”,“统治”与“统制”,“月中”与“月终”,“月利”与“阅历”。还有一些词组与短语,也常出现同音现象,如用拼音,也易产生歧义,如“十指”可误解为“食指”,“食盐”可误为“食言”,“向前看”可误解为“向钱看”。可见用拉丁拼音文字来记写汉语,一个克服不了的难题就是汉语中大量同音词的存在。这是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致命缺陷。

当然,习惯了汉字的人对汉字还有很多很多留恋的地方,或者说对拼音文字会有多方面的不适应性,但以上两条应是最主要的。

三  构想中的科学汉字

 汉字改革费尽了不少智者的心思,但时至今日,汉字的主要缺点仍未得到根除,目前正处在改革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学用者一直对汉字心存埋怨,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另一方面,过去向往已久的拼音文字经实践证明没法替代汉字(只可用来作识字教学的辅助工具,并借以统一语音)。那么,除了改用拼音文字外,是否还有更理想可行的新路子可走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文字无非是一种工具,只要人们有改进的需要,就一定能通过科学设计,实现共同的愿望。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的体会:凡严格遵循形声造字原理,按左形右声规则结构,且声旁标音准确的形声字,一般很容易学会掌握。例如:柑、栏、楣、镅、纨、绫、织、铜、铝、沐、钼、狮、猴、蝴、糊、湘、潮,以及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字。这些字结构很有规律性,一看便能识辩:能据其声旁读出字音,据其形旁,明白它属哪一类事物,再结合平时语言中听到的词语就能准确与具体概念相对应,而不致与同音字、词相混淆。由此我想,要是将所有的汉字都改造成结构规则,且标音示义准确的新形声字,那么学习起来不是很方便了吗?就我看来,未来的汉字改革,最理想且行得通的方案,除了走新形声字道路,再无别的选择。

  1. 新汉字的设计原则

文字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社会性很强,是不能轻易更换的。因此,要进行文字改革,事先必须反复研究论证,精心设计,尽量把有关问题思考得周密严谨些。为此,其总原则要着眼长远,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尽可能地保留现有汉字的优点,消除其缺点,并照顾大众的心理适应能力;设计方案要一次完成,推广实施则要有计划分步骤稳妥进行,真正使汉字成为世界上优点最多,缺点最少的理想文字。我认为在具体设计上,必须明确以下几条原则:(1)保留原汉字一字一形,个性鲜明,便于识辨阅读的方块形体貌风格,并力求笔画结构匀称、协调、美观,可继承汉字的书法艺术;

(2)除少数特殊字外都要采用结构规则有序的形声字。除外来音译词用字和部分音、意旁同形的字以及十个常用数字外,其余的汉字应全部改为结构一致,具有严格规则性的意音字(初步确定为左形、右声,上加汉字形调符);

(3)要严格实行一字固定一音,消除多音字难以掌握的弊病;(4)消除一字载负几个毫无关联的意义的现象,并使字义与意旁的意义类属基本相符;

(5)必须在尽量保留传统汉字风格和美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以简化;

(6)各音节间必须保持较分明的音质区分度,以消除近音混同难辨,不易掌握的弊病;

(7)必须根据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定量,把原本为赘疣的古体字、异体字和生僻的方言字、地名专用字作一次性精简,使汉字保持一个最佳定量;

(8)声旁和意旁应尽量在现有汉字及其偏旁部首中选取或改造,对选作声旁或意旁的字应尽量保持原字的形体和读音,以利于新汉字的推广和新旧汉字的过渡。

2. 新汉字的具体设计

 (1)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造字原则,新汉字除音译字只取声旁字和少数特殊字(如十个数字)保持原字不变外,全部为结构一致的意、音合体字。

整字的结构布局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如图(1)所示,意旁居整字之左,占整字面积的2/5;声旁在右,占整字3/5的面积;声旁又分两个部分:下部为音节的基本音符,占声旁的2/3 ,上部为调符,占声旁的1/3。

第二种如图(2)所示,调符居整字之上,如帽子一样盖住下面的意旁和基本音符,占整字1/4的面积;下面的意旁和基本音符左右并列,左为意符,右为基本音符。

  (2)意旁(形旁)设计

意旁是提示字义类属范围的。一般来说,一个意旁专辖一个语义场。所谓语义场就是词义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关系的词的聚合。设置意旁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字的意义类属范围,以便结合声旁确定具体所指概念。意旁的设置虽应尽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以同一标准进行科学分类设旁,但更应根据人们的生活常识,以人们习惯的感知系统来分类设旁,这样才可充分发挥意旁的作用。例如:“蔬菜”大部分属草本植物,按生物学分类设旁都可归入“草”字旁,但蔬菜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感知的一类植物性食物,给蔬菜类物名的字专设一个表蔬菜类的意旁,就可以使识字者一看到此意旁就马上能联想到蔬菜,再结合声旁和语言中的称呼就能迅速确定这个字是指什么了。这种分类是不完全合乎逻辑学要求的,因为这样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比如“蔬菜”中的有些品种可能属草本,有些可能属禾本,还有些属木本(如辣椒),因此按逻辑学分类,“蔬菜”与草本、禾本、木本存在包容关系,而按语义场设旁就成了并列关系了。所以意旁的设置要讲究分类的科学性,但也不能拘泥于专业学科的科学分类。

经过笔者对世间各类事物的综合分析,认为未来的汉字共设88个左右的意旁比较合适(此为初步设想,下面括号内的字即初定的意旁。这是可以研究修改的。后面括号里空白的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偏旁字)。

1. 金属类物名用字(钅)

2. 非金属物名用字()

3. 无机化学物名用字(无)

4. 有机化学物名用字()

5. 与大地、泥土、地质学等有关的事物用字(土)

6. 岩石和质料、形态象岩石的物名用字(石)

7. 水及各种与流体物有关的事物用字(氵)

8. 各种光和与光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光)

9. 声音和与声音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  )  

10.通常呈气态的物质及与气态物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气)

11. 山丘及与山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山)

12. 宇宙、空间、天体及其相关联事物用字(天)

13. 方向、位置及与方位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十)

14. 时间及与时间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日)

15. 微生物类物名用字(丬)

16. 菌类藻类物名用字 () 

17. 草本植物及其与草本植物接近的杂类植物用字(屮)

18. 禾本植物名用字(禾)

19. 木本植物及与树木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木)

20. 蔬菜类植物名用字()

21. 豆科植物及与豆制品物名用字(豆)

22. 植物组织器官如根、茎、叶、花等物名用字()

23. 果实种子类物名用字(孑)

24. 昆虫等低等动物物名用字(虫)

25. 鱼类名及与鱼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鱼)

26. 爬行类动物名用字()

27. 鸟禽类物名用字(鸟)

28. 野生哺乳动物类物名用字(犭)

29. 家畜类动物名用字,同种动物的野生者在前冠上“野”字(牜)

30. 人和动物的组织器官名用字(月)

31. 人称、辈分关系、姓氏等与人称关系紧密的概念用字(亻)

32. 与聪明才智愚笨相关的概念用字(才)

33. 谷物粮食类物名用字(米)

34. 与食物有关的事物用字(饣)

35. 各种非成品纺织物和与纺织技术相关联的事物用字(纟)

36. 衣帽穿着铺盖类,凡纺织物制成品物名用字(衤)

37. 人与动物的排泄物及各种腐败、废弃物用字()

38. 与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相关事物用字(弓)

39. 家庭器具类物品用字(具)

40. 陶瓷、玻璃类物品用字(缶)

41. 文化教育类事物(含文化用品)用字(文)

42. 与美饰化妆相关事物用字(爿)

43. 艺体娱乐类事物用字(乐)

44. 各类工农生产工具,包括手工工具与机械等物品用字(工)45. 各类陆地交通工具及与运输相关的概念用字(车)

46. 各类水、空交通工具及与之关系密切的事物用字(舟)

47. 各类仪表和计量器具物名用字(尺)

48. 武器和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事物用字(戈)

49. 与休养生死和安危相关联的概念用字(生)

50. 与火有关联的事物用字(火)

51. 与睡眠相关联的生理、心理现象用字()

52. 伤病痛痒方面的概念用字(病字旁)

53. 医疗、药物、清洁、卫生及其器具类用字(卫)

54. 吃、喝、呼吸和与口鼻活动相关联的概念用字(口)

55. 与语言文字和说、唱有关概念用字(讠)

56. 与手工活动有关联的动作名称和有关动词用字(扌)

57. 各种用腿、脚活动的动作名称和动词用字()

58. 各种与心理活动相关的概念用字(忄)

59. 各种与眼睛、视觉相关联的概念用字(目)

60. 各种与耳朵和听觉相关联的概念用字(阝)

61. 各类几何概念、形体形态以及有关空间结构的概念用字(几)  62. 各种颜色名称及与之相关概念用字()

63. 与雷电磁场相关事物用字()

64. 与雌雄两性有关的事物用字()

65. 专用地名用字()

66. 专用于神、鬼及各种虚构传说事物用字(礻)

67. 专用于古事物有关概念的用字(古)

68. 政治、管理类有关概念用字(王)

69. 法纪刑罚类概念用字(正)

70. 社会组织、行政级别及相应职衔用字(彳)

71. 礼仪祭典及人伦道德类概念用字(仑)

72. 商贸财税金融等经济类概念用字(贝)

73. 军、警级别名号类概念用字,如:帅、将、尉、士()

74. 数词及与数字相关概念用字(九)

75. 物理学相关概念用字()

76. 其它难以定类的具体事物用字(卩)

77. 其它难以归类的抽象事物用字()

78. 难归类而常用于动词的字(力)

79. 常用于形容词的字()

80. 人称代词以外的其它代词用字(匕)

81. 常作量词的字(斤)

82. 常作副词的字()

83. 常作连词的字(丰)

84. 常作介词的字()

85. 常作助词的字(了)

86. 常作叹词的字()

87. 常作语气词的字()

88. 方言专用字(方)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为汉字创设意旁而进行语义场的划分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许多事物既可归入此类也可归入彼类,对那些难于归类的意旁的设置只能作出人为规定。

(3)基本音符设计。基本音符就是声、韵母拼合不加声调的基本音节符号。传统的汉语语音系统共有410多个基本音节。汉字的读音由基本音符与调符决定,其中基本音是音节的主体、基础。新汉字要使人便于掌握读音,关键是要选择大家熟习而结构简单的标音字作基本音符。充当基本音符的标音字可通过三种途径解决:(A)从字典各音节的阴平调字中挑选结构简单的独体常用字;(B)在非阴平调字中选取结构简单的独体字加上调符读原有声调,使未加调符的原字变成阴平调;(C)取阴平调字简化充当标音字或新创简笔独体字(读第一声)作标音字。取大家熟悉的常用字作标音字,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及早接受和掌握新字的读音。

 为了避免近似音读混,可考虑合并下列音节:

 1)取消声母“n”,原含声母n的音节,“n”的位置由“l”替代,使这些音节改读为l与原韵母的拼合音,声调不变。

2)韵母“en、eng、 ong”中只保留“en”,取消“eng”与“ong”,除“yong”并入音节“yin”外,凡原来含有韵母“eng”和“ong”的音节一律改读为原音节的声母与韵母“en”的拼合音。

3)韵母“in、ing、iong”中只保留“in”,废弃“ing”与“iong”,凡原来含韵母“ing”与“iong”的音节,“ing”与“iong”的位置统统由韵母“in”取代,凡属这些音节的汉字,都改读为原音节的声母与韵母“in”的拼合音。

4)韵母“uen”与“ueng”中只保留“uen”,取消“ueng”,凡原含韵母“ueng”的音节,“ueng”的位置就由“uen”来取代,凡属这些音节的汉字,都改读为原音节的声母与韵母“uen”的拼合音。

5)韵母“ai”与“ei”中,只保留“ei”,取消“ai”,凡“ai”与有关声母拼合的音节,原“ai”的位置全由“ei”代替,凡属这些音节的汉字,都改读为有关声母与“ei ”的拼合音。

6)韵母“o ”与“uo”中保留“o ”,取消“uo”,凡声母与“uo”拼合的音节,“uo”的位置全由“o”替代,凡这些音节的汉字,都改读为原音节声母与“o ”的拼合音。

7)在韵母“ao”与“ou ”中,保留“ao”,取消“ou”,除声母“d”与韵母“ou”拼成的音节“dou”并入音节“du”外,其余凡声母与“ou”拼合的音节,“ou”的位置由“ao”取代,凡属这些音节的汉字,都改读为原音节声母与“ao”的拼合音。以上六种韵母的合并取代法则对韵母自成音节的零声母音节同样适应。

8)取消音节“mu”,将“mu”并入“mo”;取消音节“fo”,将其并入音节“fu”;取消音节“hu”将其并入“fu”;取消音节“zhun”将其并入音节“jun”。  

近音音节合并后,北方人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但这是南北各地人都易接受的,因为几种近似音要选择就困难,近似音中只定一种音,成为惟一的选择就谁都能准确判断的了。  

经过这样调整合并和适当消除几个不必要的音节(如专用于应答的音节“ng”)后,汉语的基本音节就可从原来的410多个,减少到306个左右,从而可大大减少要记的标音字,并可扩大音节的区分度。整个汉语的基本音符草拟如下(括号内无标音字的待定):〖

1. a( )2、an( )3ang(冗)4、ao( )5、ba(巴)6、ban( )7、bang(邦)8、bao(包)9、bei(含bai卑)10、ben(含beng奔)11、bi()12、bian()13、biao()14、bie()15、bin(含bing兵)16、bo(孛)17、bu()18、ca()19、can(参20、cang(仓)21、cao()22、ce()23、cei(含cai,才)24、cen(含ceng和cong,匆)25、cha(叉)26、chan()27、chang(昌)28、chao(含chou)29、che(车)30、chei(含chai)31、chen(含cheng,chong辰)32、chi(蚩)33、chu(出)34、chua()35、chuai()36、chuan(川)37、chuang()38、chui()39、chun(春)40、cho(由chuo改为cho,)41、ci()42、cu()43、cuan(氽)44、cui(崔)45、cun()46、co(原cuo改为co)47、da(耷)48、dan(丹)49、dang(当)50、dao(含dou,刀)51、de()52、dei(含dai)53、den(含deng,dong,冬) 54、di(氐)55、dia()56、dian(点)57、diao()58、die()59、din(含ding丁)60、diu(丢)61、du(含dou,)62、duan()63、dui(兑)64、dun()65、do(由duo改为do多)66、e(等4个音全并入e,E)67、ei(含ai,)68、en(含eng,恩)69、er(儿)70、fa(发)71、fan(番)72、fang(方)73、fao(由fou改为fao,)74、fei(非)75、fen(含feng,分)76、fu(含fo与hu,夫)77、ga(旮)78、gan(干)79、gang(冈)80、gao(含gou,皋)81、ge()82、gei(含gai)83、gen(含geng和gong,弓)84、go(由guo改读为go,呙)85、gu()86、gua(瓜)87、guai(乖)88、guan()89、guang(光)90、gui(圭)91、gun()92、ha()93、han()94、hang()95、hao(含hou,)96、he(禾)97、hei(含hai,)98、hen(含heng、hng、hong,亨)△(音节hm仅用于作象声词的一个字:)99、hua(仑)100、huai()101、huan(奂)102、huang()103、hui(灰)104、hun(昏)105、ho(原huo改为ho,火)106、ji(几)107、jia(夹)108、jian(尖)109、jiang()110、jiao(交)111、jie(皆)112、jin(含jing、jiong,斤)113、jiu()114、ju(居)115、juan()116、jue()117、jun(原音节zhun并入该音节,君)118、ka()119、kan(刊)120、kang(亢)121、kao(含kou)122、ke()123、kei(含kai,开)124、ken(含keng、kong,)125、ku(哭)126、kua(夸)127、kuai()128、kuan()129、kuang(匡)130、kui(亏)131、kun(昆)132、ko(由kuo改为ko)133、la(含na)134、lan(含nan,兰)135、lang(含nang,)136、lao(含nao、lou、nou,)137、le(含ne)138、lei(含lai、nei、nai)139、len(含leng、long、nen、neng、nong)140、li()△原音节lia只一个汉字“俩”,原音节nia也只有一个作助词用的僻字“”,可将其并入音节“liang”141、lian(含nian,)142、liang(含niang,良)143、liao(含niao)144、lie(含nie,)145、lin(含ling、nin、ning,)146、liu(含niu,)147、lo(含luo,)148、lu(卢)149、lu()150、luan(含nuan,)151、lue(含nue,)152、lun(仑)153、ma()154、man()155、mang()156、mao(含mou)157、me(么)158、mei(含mai,)159、men(含meng,门)160、mi()161、mian()162、miao()163、min(含ming,民)164、mie()165、miu(含mu,)166、mo(含mu,)△音节ng只有两个专表应答叹词用的字:“唔,嗯”,完全可用发音相近的字代替。167、o()168、pa()169、pan()170、pang()171、pao(含pou,)172、pei(含pai,)173、pen(含peng)174、pi(丕)175、pian()176、piao()177、pie()178、pin(含ping,平)179、po()180、pu(仆)181、qi(七)182、qia()183、qian(千)184、qiang(羌)185、qiao()186、qie()187、qin(含qing、qiong,青)188、qiu(丘)189、qu (区)190quan()191、que()192、qun()193、ran()194、rang()195、rao(含rou,)196、re()197、ren(含reng,)198、ri()199、rong()200、ru()201、rui()202、run(闰)203、ro(由ruo改为ro)204、sa()205、san(三)206、sang()207、sao(含sou,)208、se()209、sen(含seng、song,)210、sha(含shai杀)211、shan(山)212、shang()213、shao(含shou,勺)214、she(佘)△:音节shei只有一个汉字“谁”,而“谁”还有另一种读音“shui”故可取消“shei”,保留“shui”。215、shen(含sheng,申)216、shi(失)217、sho(由原shuo改为sho,)218、shu(含shou,书)219、shua()220、shuai()221、shuan()222、shuang(双)223、shui()224、shun()225、si()226、so(suo改为so,)227、su(苏)228、suan()229、sui(虽)230、sun()231、ta()232、tan(贪)233、tang()234、tao(含tou,)235、te()236、tei(原本无tei,改tai为tei,台)237、ten(改teng为ten,含tong,通)238、ti()239、tian(天)240、tiao()241、tie()242、tin(改ting为tin,厅)243、to(改tuo为to,)244、tu(秃)245、tuan()246、tui()247、tun(吞)248、wa()249、wan(弯)250、wang(王)251、wei(含wai,歪)252、wen(含weng,)253、wo()254、wu(乌)255、xi()256、xia()257、xian(先)258、xiang(乡)259、xiao(肖)260、xie()261、xin(含xing、xiong,辛)262、xiu()263、xu(虚)264、xuan()265、xue()266、xun()267、ya(压)268、yan()269、yang()270、yao()271、ye()272、yi(衣)273、yin(含ying、yong,因)274、you(含yo尤)275、yu()276、yuan()277、yue()278、yun()279、za(匝)280、zan()281、zang()282、zao(含zou,)283、ze()284、zei(含zai,)285、zen(含zeng、zong,)286、zha(查)287、zhan(占)288、zhang()289、zhao(含zhou,召)290、zhe(折)291、zhei(含zhai,)292、zhen(含zheng,zhong,贞)293、zhi(之或支)294、zhu(含zhou朱)295、zhua()296、zhuai()297、zhuan(专)298、zhuang(庄)299、zhui(隹)300、zho(由zhuo改为zho,卓)301、zi(子)302、zu()303、zuan()304、zui()305、zun()306、zo(由zuo改为zo,)  

(4)调符设计。

调符是表声调的符号。在汉语中,音节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同一个基本音节若声调不同,给人的听觉有很大区别。汉语的基本音节约410多个,而声调除轻声调外一共才四个,这就给新汉字的创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精心设计出3~4个调符加在基本音符上,就可轻而易举地造出千千万万个形体有别、读音相异的汉字来。经笔者反复斟酌、设计,新汉字的调符采取如下方案较为合适:

第一声,即阴平调,不加调符。凡读第一声的字由意旁与基本音符并列结构而成。第二声,即阳平调,用“サ”表示。凡读第二声调的字在基本音符上加“サ”(或者在整字上加调符)。这种调符就是旧汉字的“草字头”。第三声,即上声调,用“宀”(宝盖头)为头加在基本音符上(或整个字的头顶上)。第四声,即去声调,所用符号是宝盖头上并列两点“  ”,加在基本音符上(或加盖在整字之顶)。轻声调在汉语中只有少数几种特殊情况才用,往往不是固定在某个字上,它是随语言环境而定的,所以不必标调。总之,这种新汉字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上有严格的规律性;意旁、基本音符和调符各自都安排在固定的一个位置上。这样就可给人提供明确的识辨信息,便于记住掌握。新汉字98%以上是上述这种结构的意音字,但为了尽量使字简化,便于识别掌握,笔者在设计上还安排了三种例外的字:一种是意旁和音旁相同的字。若意旁与基本音符完全同形,其意旁就用“〢”代替,既简化了笔画,又不致于呆板单调。第二种是纯表音字。在书面表达中,凡单字只是一个纯表音的音节,这种情况就只用表音的标音字,而不必用意音合体字。这种情况是多音节的单纯词,有的是联绵词,如仿佛、烂漫;有的是音译词,如巧克力、安乃近等。此时用这种纯表音的标音字不仅简便,更给读者以语意的标示作用。第三种是大家都熟悉了,也习惯了的十个汉字数字: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字保持原形不变,既不加意旁也不加音符和调符,因为大家对这十个字的形体和读音十分熟悉,不标音义旁也很明

四  科学汉字的推广实施

 文字改革是一项涉及极广的艰难事业。艰难的原因,一是人们适应和习惯了的东西一旦发生大的变更,不易适应。为了使人们接受文字改革,必须按如下步骤实施文改方案:

首先要加强对汉字改革重要意义的宣传。主要宣传如下几点:(1)使人们全面而公正地认识原有汉字的优点和缺点;(2)使人们认识到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并明确汉字改革的方向途径;(3)大力宣传新汉字的优点,尤其是新汉字易学易记的优点;(4)使人们懂得改革之初对新汉字不习惯不方便的困难是暂时的,未来的便利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永久的。

第二要将整体改革方案和分批推行实施规划一次性公布。文字是不会轻易变更修改的。为了避免汉字改革的盲目性和草率性,尽量使汉字改革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经过反复研究,制定出文改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方案应对现有规范、定量的所有汉字一次性地确定出对应的新汉字(各对应的新汉字在正式确定之前可拿出草案公之于众,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再经修订确定)。新汉字一经确定后,要一次性公布出来,最好是新编字典将新旧两种字一一对应列出。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新汉字在整体上更具系统性、规律性,并让人们及早了解、熟悉新汉字,以利新汉字的推广普及。

第三要有计划分批分期推广使用。新汉字的推广切忌操之过急,决不能要求一次到位,一次性全部更换。这样推广,它将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新旧汉字的更换可按如下具体步骤进行:

第一步:推广标音字(基本音符)。首先在汉语的每个基本音节中确定一个人们熟悉而又结构较简单的独体字为该音节的标音字(第一声调字),让这个标音字作为新汉字的先行字首先在全社会推行,使人们及早熟悉、读准标音字,让人们在全面推广新汉字之前,能及早熟悉各基本音节的标音字,这样可为后面更换新字扫除读音上的障碍。

第二步:调符的推广与宣传。首先公布几种调符的形体并一一加以说明解释,使人们熟悉各种调符的读、写使用规则。

第三步:一次性公布所有意旁,并说明意旁类属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使人们掌握怎样通过意旁辨认汉字。

第四步:通过宣传学习,使人们掌握新汉字意、音两旁的构字法则和认读书写规则。

第五步:有计划分批推广使用新汉字。可按字典音节的序次分批更换推广。同一基本音节的字同一次推出为宜。每批更换的数量要适度,以人们能够承受为限。每批间隔的时间以前一批基本上被接受消化了为宜,估计以五年一批为稳妥。

在每批新汉字推行的初期,凡报刊杂志或文件书籍中出的新汉字,应在新汉字后加括号标出原来的旧字,尽量减少人们学习和阅读上的麻烦。预计,新汉字约用15年时间推广完毕是较稳妥的。

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20世纪末以后能在知网可查的部分教学科研论文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要全面改革》1985年

2、《试论语文统考的科学性》1988年

3、《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典范--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发表在《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该文最初标题是《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谈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4、《切实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获湖南写作学会1999年年会一等奖

5、《一篇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古典经济论文--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序)》(《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6、《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7、《决定汉语诗歌生命力的三大因素》(见《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二期)。

8、《就新诗可否不押韵谈现代汉语新诗——兼评李志元先生的〈新诗当然可以不押韵〉》(见《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曾被《中国教育报》《文慧园》栏拟登)

9、《再论汉字的性质》(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

10、《论辩中论据的分析和应用》(见《写作2004年第七期。

11、《论汉字发展史上的三次转《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高中语文教学要彻底改革》一万多字。原题为《高年级语文…改革,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二期

13、《论以作家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14、《使汉字成为世界最佳文字——汉字改革的新设想》论文,1.8万字,被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收入大型论文集《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一书该书由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任名誉主编)。

15、《就两篇范文谈论辩中论据的分析与运用》(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并获2022年湖南省写作学会年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16、《论汉字造字法则“六书”说》(见《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17、《形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见《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

18、《论儒学的演化及其影响力》《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

19、《现代形声字研究评述》(见《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

 20、汉字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工程:研制《标准现代汉字全表》

21、《现代形声字表义表音功能研究述评》(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

22、《掌握学生心理,有的放矢写好作文批语》(见《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二期

23《论应用写作教与学的四要则》(论文参加2004年湖南省写作学会学术研讨会,获一等奖

24、《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抓教学》(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参加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收录入《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红旗出版社出版,书号为ISBN7-5051-0978-2。)。

25《高职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见吉林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2月

26、《积极为高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见《长沙民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

27、《大学生择业须因世而变》(见《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

28、《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两万多字的长论文。2005年湖南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湖南人才问题研究”子课题结题论文。

29、《对改革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思考》(见《云梦学刊》2010年第二期)

30、主编教材《新编大学语文》(1995年)

31主编教材《新编应用文写作》(2006年。在讨论该教材的主导思想时,我主张理论指导性文字要简明、清晰、易懂;要多选典范的例文;要多设计操作性强,具有实训价值的习题;要少安排抽象的理论性问答题等。具体编写了五万多字的重要章节,还独立撰写了两难度较大的指导性专题文章)

经济、管理及时政热点问题探讨

廖才高出身于农村,成长在极左思潮盛行物质匮乏年代。入大学前有过十多年的生产、建设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十分丰富。面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他从七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末,一直思考研究着当时大家关注的体制改革问题,并利用业余时间,陆续撰写了一大批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有的刊发在有关报刊上,有的投向了国家体改委之类的专门研究机构。这类文稿现正准备收编在《廖才高文集(1)》里。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

1、《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科学地设计社会主义》(1985年写,四万多字)

2、《工资改革的新构想》(1986年写。方案性论文,三万多字,寄给国家体改委,获得高度肯定)

3、《自主经营下的自由选择生产和产品的自由交换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最佳方式--兼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1987年)

4、《论我国体制改革的三大根本点》(1991年)

5、《建立健全厂长经理人员的任用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是当前国企改革的关键》1998年,获湖南国企管理研讨会二等奖

6、《一篇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古典经济论文--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序>》1999年。因《货殖列传序》选入了中学、大学语文教材,所以该文既是教学心得,也是结合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经济论文。该文曾获得《光明日报》评选的二等奖

7、《质量、信誉、创新是决定未来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2000年。曾获95科研成果奖

8《实现按劳分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后改为《二元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实观》。全文1.8万字),2001年12月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湖南省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研讨会”,获优秀论文二等奖,由副省长唐之享和时任宣传部长的王建国颁奖(证书与奖金)。

9、《管理者应对劳动概念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见《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

10、《罪犯分类新探》(1992年发表于《上海劳改劳教通讯》)

11、《劳改企业改革的几种思路》(刊登在《监所法苑》1993年第2期)

注(作者曾于1989—1993年在司法系统工作


名人评价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汉语汉字研究(重点在汉字的改革创新)。

廖才高对汉语汉字的研究产生于1980年在大学的一堂现代汉语课。当时的汉语课老师说,汉字是世界上最落后的文字,它终将被拉丁化拼音文字所取代。当时兰州大学黄伯云、廖序东主编的最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上也说:汉字难读,难写,难记,是一种存在着严重缺点的表意文字。当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从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规律。因此,“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泽东语)为实现这一目标,解放初期国家就成立了专门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当时对汉字改革的总体规划是: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拼音文字。对此,廖才高通过对现成汉语诗文用两种文字对照使用体验,深感怀疑。自此,他开始了有关汉字的漫长研究之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他逐渐将积累的资料和研究心得开始梳理归类,决定将此研究成果系统化后以《汉字的过去与未来》为名出版专著。该书后面部分是他对未来汉字的设想,倾注了研究者多年的心血。可以说是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成果,是智慧的结晶(新汉字改革方案附后)

关于该成果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这里不作特别评价,只取以下三个知名学者专门撰文的评论并对照后面附录的成果压缩部分就可洞悉一切。



)湖南师范大学著名语言文字学教授陈蒲清对《汉字的过去与未来》的评析:

鉴古观今,开创未来

陈蒲清

《汉字的过去与未来》,是一本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蹊径独辟的著作。

《汉字的过去与未来》的作者廖才高同志,是一个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者。 人类跟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人类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并且进而运用文字把语言记录下来,把世代积累的文化成果记录下来,不仅彼此交流,而且传给后代。语言和文字, 这种人类独有的高级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主要标志。汉语与汉字,则是中华民 族与中华文明独立于世界民族与文明之林的主要标志,是中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汉语与汉字, 在中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可以相当于物质领域的空气与水。因此,研究汉字,了解她的过去,展望她的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曾经领先过世界,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就迅速落后而且挨打了。改革中国的先驱者们,为了救亡图存,苦苦探寻落后的原因。其中部分人认为,中国使用汉字 是阻碍文化普及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于是,废除汉字而走拼音化道路的呼声,曾经甚嚣尘上。 但是,只要不是随波逐流的人,而是对汉语与汉字认真做过研究的人,就不会随声附和。现在,人 们似乎冷静下来了,不大谈特谈废除汉字了。但是,汉字有缺点,甚至有严重缺点,也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如何改革,如何完善,是不能回避的关系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廖才高同志既不随波逐流, 又不回避问题,连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焚膏继晷,孜孜不倦,认真阅读资料,认真思考汉字的未 来,发表了许多篇颇有分量的论文,现在又集腋成裘,数易其稿,奉献出了这本《汉字的过去与未 来》。

《汉字的过去与未来》穷尽性地追寻了汉字的过去,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的造字原理、汉字 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关于汉字性质与改革的争论等等,不仅资料相当完备,而且敢于向权威挑战, 思考深入,胜义迭见。举个例子吧。作者批评某些人对形旁表义度的计算方法说:“作为形旁,真 正的价值就在于提示字的意义类属,这样才具有易记易掌握的类推作用;如果要使形旁义与整字义 等同,那么,一方面办不到,另一方面则失去了形声字的理据意义,使得形旁起不到启发、类推作 用,反而增加学习的负担。”

《汉字的过去与未来》更可贵的地方,是展望汉字的未来,提出了作者设计新汉字的方案。作 者阐述改革的总原则与总目标说:全面、公正、客观地认识汉字的优缺点。着眼长远,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尽可能地保留现有汉字的优 点,消除其缺点,照顾大众的心理适应能力,制定科学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使汉字最终成为 世界的最佳文字。 这个阐述是深思熟虑的。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新汉字的几条造字原则与对多音字的处理办法。然后,亮出了具体方案:由“意符”、“声符”、“调符”三类部件构成的新汉字。新汉字除了约四五百个基本字以外,其余的字都是新形声字。这些新形声字,用几十个基本汉字作为 意符,标识字义类属;用三百多个基本汉字作为声符(每一个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的汉语音节一个标音字);在声符上面加“草字头”、 “宝盖头”等,以区别四声。这个方案既保留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又改正了老形声字的意符、声 符庞杂而且标音、标义不完善的缺点,利于人们学习掌握,确实贯彻了改革的总原则与目标。这个方案是极富有创造性的。当然,它的细节可以讨论,可以修改。而且,更不排斥其他有志之士研究出更的好方案。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研究领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不容易。廖才高同志提出了汉字改革途径这个重大的问题,而且亮出了自己的建设方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廖才高同志还提出了具体 的推行步骤,并针对人们新汉字可能产生的种种疑虑,作了解释与回答。其实,只要是对文字发展历史有粗略了解的人,就知道世界没有哪一种文字没有经过改革的,包括所有的拼音文字与汉字。汉字,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发 展到大篆,统一为小篆,改变为隶书,规范为楷书,已经经历了多次变革提升,而且都成功了。所以,只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集思广益,汉字一定能够成为世界最佳的文字之一。

2005年3月,老同学卜庆华教授告诉我说: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廖才高同志,经过多年刻苦钻研,蹊径独辟,写了一本著作,叫做《汉字的过去与未来》,希望找个有共同爱好的人切磋琢磨一下。并且说,他推荐了我我是任教过文字学的教授,于是,我们就在约定时间见面了。谁知我们却一见如故,无所不谈。谈到学术研究时,才高同志说:“在语言文字学研究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很热衷于研究那些偏僻角落里的语言现象,研究跟现实语言应用关系不密切的纯学术问题,而对现实语言应用中司空见惯的一些难点问题却很少涉足。有些专业性的语言文字学名刊,甚至对所谓缺乏学术味而颇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论文不屑一顾。”他又说:“科研是一种精神追求,为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写文章往往夜以继日,十分辛苦,有时还要倒贴出版费,经济上两手空空。但是,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是一般人难以领略到的。”在社会迅速滑向消费、享乐的今天,在某些人狭隘地追求纯学术(其实又是与个人的功利目的畸形地结合在一起)而忽视学术实用价值的今天,我佩服才高同志的独立不羁的精神,欣赏他鉴古观今、开创未来的气魄,赞同他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湖南大学肖立生研究员发表在《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的书评:

苦 心 孤 诣 之 作 — — 评 《汉字的过去与未来》

肖立 生

在学界相 当一部分人推重艰深玄奥之学术的当今,读完 廖才高先生《汉字的过去与未来》一书 ,我感慨颇多,不由产生了为之撰写书评的冲动, 并立刻想到了上面这个标题。

在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不太关注现实应用语言问题,而钻研偏僻角落的语言现象反成为关注热点的今天 ,自然关乎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却罕有人问津。究其原因,除了有些专名刊因所谓缺乏学术味而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论文不屑一顾外 ,汉字改革与汉字实用 研究步闲境是其中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 .汉字推行改革已有五、六十年 .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 ,制定和推行拼音方案等虽然取得一定成功,但最初总体规划中由表音文字逐步过渡到拼音文字的错误阐述,却使汉字改革迷失正确方向而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相关研究也因此裹足不前,学者也多视为畏途,知难而退。该书作者认为,当前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最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普及标准语 (普通话)的问题,如何加强规范以避免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问题,如何加强汉字的整理改革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 ,以及如何使汉字适应电脑处理的问题,还有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评价问 题等”。其中“如何改进汉字这一人人天天要用的工具,使之易学易掌握,是当前汉语言文字学界最值得研究并应尽快解决的头等大问题 ”。作者可谓迎难而上。该书正是围绕这一头等大问题展研究探讨论证的。在回顾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全面、公正、客观地认识汉字的优缺点的上 ,该书彻底批判和否定了 “消灭汉字”、“用拉丁文字取代汉字 ”等错误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汉字改革新方案 :运用形声字的造字原理,用 “意符 ”、“声符”、“调 符” 三种部件构造新汉字。新汉字不仅标义明确,而且标音(包括声韵调)准确,可以见字知音 ,见字晓义 .可大大提高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效率。 该书还设计了新汉字的具体构造方案 ,包括新汉字的基本形体结构,意符、声符、调符的选择,基本音节和标音字的确定等 。并提出改革方案的完善和推广,期待更多有识之士 乃至全民族的共同努力。

新汉字的构想,显示出了作者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是 该书最大的创获 ,值得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完善后的推广。书中谈及普通学生乃至知名学者念错字受到责备和讥议时,作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并敏锐地从中捕捉到了汉字作为表达工具而自身存在缺陷这一常常为人忽视的重要信息 。认为这是工具(汉字)存在问题而使我们频频出错,使我们识读效率低下。 作者进而认为 :“人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每一次大进步首先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克服种种困难,下苦工夫努力学习,设法去适应现有的旧工具;另 一种是投入较多精力 .花大本钱,费大力气,全面彻底改进 、完善原有的工具,使之更适合人的要求。对于这两种选择,我想明智者一定会取后者 ”

当然,改革语言文字这一人类天天要用的交际工具 .以新汉字取代原有汉字.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是相当高昂的,遇到的阻力也必然是很大的 。因此作者 在书中也对此作了充分估计。但作者坚信,只要真正认识到了新汉字推广后的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巨大利益,只要大家,尤其是有识之士都能着眼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拿出当年推广简化汉字的行政力量,新汉字的推广应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作者认为,“长痛不如短痛,长期付出,不如一次性付出”。这是很有见地,也是极需勇气和魄力的。

笔者认为,该书突出的可贵之处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舍易而就难,一片苦心可鉴;(2)在研究过程中,探流溯源,找出症结,指明方向,提出改革方案,见解独到;(3)在权衡新汉字改革利弊时,以民族大局和长远利益为重,洞幽觅微 ,颇识取舍去就之分,有大智慧。基于上述理由,窃以为以“苦心孤诣之作”相推许《汉字的过去与未来》该是当之无愧的。记得该书原稿《后 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回顾苦心孤诣探索的这十多年”,笔者当时建议将其中的“苦心孤诣”改为“苦苦”,作者虽然最后同意了我 的修改,但表示持保留意见。平心而论.作者在汉字研究中取得的这一成果,谓之苦心孤诣,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是我拟下本文标题后虽思之再三,但最后仍确定下这一标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只是我一已之见,是否允当,尚待读者诸君验证 。

(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陈星鹤教授在《汉字的过去与未来》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稿原文2006年9月

汉字研究的重大突破——读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有感

陈星鹤

最近我拜读了廖才高先生所著《汉字的过去与未来》。由于对“汉字的未来”有些好奇,我静下心来对该书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了两遍。我感觉到这是一部很有份量的书!就我近年接触的学术著作来说,认为是一部最富创新价值的作。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不仅对汉字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历史的概括,更可贵的是对未来的汉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该书第一部分主要对汉字的发展分段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汉字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第二部分针对汉字历代研究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既传播了有关文字学知识,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评析前人研究成果时,作者并非人云亦云,而是运用自己的眼光,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名家的某些说法质,且言之成理,批评中肯,令人信服。比如在汉字的评价上,虽有许多大师级的名人全盘否定汉字,但作者能对汉字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我认为该书对汉字优缺点的分析、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作者通过分析断定汉字只能是起源于记事的图画。甲骨文、小篆、隶书虽学界一直高度肯定了它们的地位,但只有书作者才第一次定性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牌。在评析《说文解字》时,除了肯定《说文》的伟大贡献外,也指出了它的不足,如建部编排上的欠严谨和不科学,在释义上则存在臆断、附会和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如“气,云气也”,“足,人之足也”,“五,五行也”)。关于汉字的性质,以前曾有多位语言学名家作出过概括,但本作者力排众议,提出了“汉字是字词合体的音节文字”,讲得很有道理,令人信服。又比如汉字学专家苏培成把“通用字”解释为“和罕用字相对”的一般常用字,但本书作者认为通用字应是与各不同领域的“专用字”相对的记录现代汉语的非专用字。又比如针对周有光先生关于尽快研制《现代汉语用字全表》的提议,作者认为不如毕其功于一役,研制出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标准现代汉语用字表》和《现代汉语用字全表》三表于一体的《标准现代汉字全表》,并对周有光先生提出的要划出一条严格的古今用字界线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对周有光先生关于“汉字拼音化”的解释,作者也据实提出了批评。在许多具体问题的述评中,作者虽也承袭了前人的一些观点,但所引的材料更典型,而语言更通俗晓畅。总之全书显示出了作者的思想特色,颇有独到见解。

就我看来,该书特别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是第三部分,即关于未来汉字改革的部分。汉字改革提出了百余年,政府专门设立文字改革机构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原来的规划是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汉字的拼音化。经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前面的几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实践证明要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却是很困难的。廖才高先生全面总结了过去汉字改革的经验,具体细致地分析了拼音文字不能取代汉字的原因,并对汉字本身的优缺点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作者受部分形声字的启发,大胆提出了一套新的文改思路。我认为他设计的新形声字是很科学、合理的。这种汉字避免了原有汉字的种种缺点,又继承了方块字的基本风格;既有严格的规律性,便于识记掌握,又能使各种以汉字为依托的文学式样、书法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据我对这一改革的了解,廖氏推行的这套新汉字,只须记住三、四百个基本符号就基本掌握了全部的汉字。如果只求读准字音的话,则只要记住300多个标音字就解决问题了。我认为这种设想很有创意,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关键是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推广实施。如果真能顺利推广实施,那么这套汉字改革方案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如改革成功,它定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比较已往的汉字改革,我认为这套方案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合并、缩减了部分基本音节和确立了各音节的标音字。这是汉字改革史上的重大突破。它第一次冲破了以往改字绝对不改音的固定巢臼,从而不仅使汉字便于学会掌握,更为国语的统一和标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南北各方言区人都能接受,便于推广这是一箭双雕的重大创新思维。


名人感悟

(四)附录未来理想汉字的设计构想(新汉字改革方案的浓缩版)

摘要:汉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以往主要是考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诠释汉字的形、音、义,所反映的多为静态的知识。汉字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把它当作工具一样,以它的功用为目标,以便于学、用为标准,根据与汉语的依存关系和语文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改造它,使汉字学真正成为符合科学精神的汉字科学。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有渐趋冷落之势,其实人们对汉字一直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科学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科学的汉字。科学汉字的推广将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明主要由汉字记载。在世界数百种文字中,惟有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演变发展,至今仍保留着初文的基本精神风貌,成为世界上唯一由古文字传承至今的长寿文字。

汉字以外的其他文字,都是先通过音素字母拼合记下语音,再由语音代表的词来表达意思。这类文字总共也不过二、三十个符号。惟有汉字是因词造出文字,即语言中有了某个词,就造出一个相应的字。所以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一个词就有一个字,事物概念成千上万,语言中的词亦成千上万,导致汉字数以万计。最初的汉字每个字是一幅画,到甲骨文时变成了似画的文,后来的金文、石鼓文、篆文和隶、楷诸体,虽陈陈相因,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音、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为了研究和认识历史,读解古书古籍,各个时期都必须考究汉字,于是出现了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古代称“小学”)。的确,汉字历史悠久,有关汉字的故事、趣闻十分丰富,加上古代语言文字尚不成熟,出现了假借、通假和古今字之类的语言文字现象,从而使汉字有解不完的疑惑,做不完的学问,于是有关汉字研究的书籍也层出不穷,这就是汉字学产生的原因。

汉字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问(当然凡汉字使用者都可参与),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专门研究汉字的“小学”,后来由单纯的古文字学发展到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等在内的汉语言文字学。在中国的历代文化宝典中,不少是关于考证汉字起源、形体演变以及汉字声韵和释义的。这都是汉字学的成果。

 近现代以来,除了这类以考证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汉字学研究外,还增加了现代汉字学和外族汉字学(研究汉字流传到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中去以后的发展情况),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采取了一些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但是,尽管今天的汉字研究者数以万计,队伍庞大,然而在汉字研究的宏观认识上,一直未见重大的突破。许多专家学者称得上一部活字典,一个知识库,但他们盯着的是文物和故纸堆,是书籍资料,探究的是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音、义及其用法。当然,在现代汉字学研究上确实获得了不少很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包括汉字简化和规范化,常用、通用字表的编制等。但总的来说,若用科学宗旨来考察我们的汉字学,可说始终没有跳出学问型汉字学的窠臼。

汉字既然是一种特有的交际工具,那么它不应只是一个供人寻找学问的领域,而应是一门大有作为的科学。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我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突出的表现是工具的进步。今天研究汉字,首先就要认定这样一种方向:研究汉字要像研究内燃机、汽车、计算机一样,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认识它的本质,掌握与之相关的科学原理,攻克相关操作技术上的难题,根据人们共同的要求和客观规律去精心设计合乎人意的产品。所以,今天的汉字科学一定要立足现实,首先要了解、认识人们在学习、使用汉字中产生的需要或愿望,认识汉字与汉语的依存关系,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字形、音、义的内在规律,正确把握汉字的优缺点,调查研究汉字的偏旁和世间事物的类属,正确认识汉语音节及其声、韵、调的关系,研究汉字在计算机应用中的适应情况,在此基础上尤其要花大力气研究、设计最便于学习使用的现代新汉字。自清末以来,批判汉字和要废除汉字的呼声不断,这呼声并非空穴来风,故意败坏汉字,而确是汉字存在不少问题。不过试图用字母拼文字取代汉字的主张经后来的实践检验也难于实现。面对这一现实,摆在当代汉字学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把汉字改革为最科学的理想汉字。这是汉字科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方向,也是现代汉字科学的时代使命。


 

名人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获奖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更多

名人辞典

名人辞典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技艺简介
  5. 主要成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