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辞典

著名书画家高津滔的事迹被写入——《习近平思想走向世界 》一书

著名书画家高津滔的事迹被写入——《习近平思想走向世界 》一书

著名书画家高津滔的事迹被写入——《习近平思想走向世界 》一书

——来自英国伦敦习近平思想研究中心的报告

■郝传更 著

今天,中国人民对习近平主席使用的亲切称呼是“习大大”。《中国梦》杂志社高津滔社长书写的著名条幅“习习清风”,不仅在北京、山东、广东、湖北、秦皇岛等国内多地展出,受到欢迎,而且在巴黎卢浮宫、在联合国总部展出,都受到好评。“习习清风”条幅反映了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成功现实,书写了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肯定和认同。(《习近平思想走向世界 》26页至27页节选


《习近平思想走向世界 》第十章

“习习清风”为什么能吹进卢浮宫?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说:用书画艺术致力于歌颂习近平时代,描绘中国人的魂,传播中国梦、世界梦,引导人们沐浴心灵的阳光,享受生活的味道。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和一般的书画家区别开来。

站在高处看天下

书画家与书画家的层次和品位大不一样。高津滔是以诗化思维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家。他的画不是一般的画,那不是一般的山水画,不是一般的花鸟画,也不是一般的人物画,那是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习主席深厚感情的画。书画作品是生命体验的产物,是精神的创造,是心灵情感表达,是书画家力图将极为复杂、奇妙的人性与经验,以极富个性的字画,最简洁、最深刻,也最自然呈现出来的人生景象。高津滔是一位站在高处看天下,看人生,乐于谛听灵魂的声音,善于智慧表达的书画家。他的书画集是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性高度统一的佳作。比如,他创作的《和乐通天下》《荷叶乐》,那不是一般的乐,也不是一般的打牌乐、吃喝乐、跳舞乐,那是习近平时代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乐,那是和谐的社会,快乐的时代,人民群众生活越过越幸福的真实写照。习近平讲,“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津滔是用他的字写这个时代,用他的画画这个时代。他的字和画,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一种激情,表达了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习近平时代,对领袖习近平,对中国梦一种真挚的爱。

高津滔作为书画探索家族中的佼佼者,书品画品人品早为圈内圈外朋友所激赏,但作为他多年的老战友久别重逢,几番促膝长谈,其事迹其境界其胸怀其追求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1976年,18岁的高津滔投身军旅,进入猛虎师第485团1营2连,先当战士,后文书。严格的军营生活,繁忙的公差勤务,丝毫没有泯灭他钟情书画的天性。忙里偷闲,他读到了徐悲鸿、齐白石、钱松喦,也结识了苏俄的列宾、苏里科夫、谢列夫……不长时间,他成了部队有名的小画家。高津滔主办的连队黑板报,成为全团最吸引人的精神家园之一。

高津滔原本有做官的机会,但他却痴迷于书画艺术,多年来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研习书画艺术上。结果,仕途上少了一位官员,艺坛上出现了一位有独异艺术才情的书画家。如今他的书画作品已有多幅被中国和外国博物院馆收藏,不少作品被收进各种版本的书画作品集:他本人获得了各种规格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其成就和事迹被收进了多种名人传记一类书籍。高津滔的书画作品深受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的衷心喜爱。北京、北戴河、广州、武汉、郑州、济南……“习习清风——高津滔书画巡回展”陆续成功举办,观者如云。联合国金色大厅展出了高津滔的多幅书画作品。北京地铁车厢电视屏幕上,北京时代广场的电视屏幕上,北京西单商场的电视屏幕上……不断播放着高津滔的书法代表作“习习清风”,好多人都在这幅书法作品前合影留念。高津滔的许多书画作品被国家邮政总局印制成“一带一路 共建繁荣”邮票,被各地制作成酒瓶、折扇、胸章、托盘等各种各样的刺绣、陶瓷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有的还被作为国礼送给了外国总统、政府首脑、驻华使节。“习习清风”这幅书法作品,已经被中外众多书法爱好者收藏。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形式之一。2012年6月,高津滔创作的国画四条屏“人长寿”“老来红”“心相印”“长相思”,在联合国总部金色大厅展出并被收藏。“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在西方世界引起的轰动效应,高津滔成为继徐悲鸿等书画先辈在内的第四位在卢浮宫举办个人画展的中国艺术家,第一位军旅艺术家。

2012年的金色10月,高津滔书画作品所展现的中华忠厚质朴的民族文化感动了西方世界。法国卢浮宫,这座世界的艺术殿堂,曾吸引过世界无数艺术家的眼球。据法新社巴黎2018年11月28日电,卢浮宫宣称,卢浮宫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今年将打破到访纪录。鉴于11月末的参观人数,博物馆到年底将会达到1000万的访问人次。由此打破2012年创下的970万人次纪录。世界各国有很多艺术家想到这里来一展个人作品风采,但往往难遂心愿,因为准入的门槛太高。

2012年10月19日,“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开幕,于10月23日结束。新华社、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西方许多国家新闻媒体,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这次展览引发的轰动效应。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房秀文采写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说——

2012年10月23日,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艺术总监莉安·阿偌妮女士来到展厅,亲自将收藏证书交到高津滔手中。代表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了高津滔在卢浮宫书画展中展出的开篇之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收尾之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两幅作品。这位艺术殿堂的管理者对高津滔的作品好像情有独钟,展出期间,曾三次来到展厅细心观看欣赏。她说,高津滔先生的作品技艺独到,大胆创新,奇特的意境领开世界文化先河,其形、其神、其意变化繁复,妙不可言,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

“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是10月19日在法国开幕的,历时5天。出展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专门为该展题写了展名。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和副书记李牧,以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涛先生也先后发来贺信,对高津滔到卢浮宫举办个人书画展给予赞赏和支持。

高津滔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的个人书画展在卢浮宫取得了轰动效果。很多艺术家跑来观赏高津滔先生的作品,并与他进行深入交流。曾经也是一位军官的芬兰籍艺术家观看了展览后,就地为高津滔先生写了一篇短文,并当场宣读,表达他对高津滔书画艺术的欣赏和敬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收藏家对高津滔作品非常喜爱,纷纷抢购收藏。为了表达对主人的敬重和谢意,高津滔也即兴特意为法国人民设计创作了图标。这个图标以法国的吉祥物“鸡”为图形,鸡脚为中文的“人”字,鸡身为爱心符号,鸡头为甲骨文字“太阳”,鸡尾为橄榄枝。整个图案的设计理念是:人心所向,阳光和平。意旨人人心态阳光,个个和平共处。也可以理解为:法国“金鸡独立”,阳光、和平、吉祥。该图标一出手,就深受观众的喜欢,纷纷要求盖章纪念。

高津滔的作品为何能如此受到西方朋友的喜爱?这与他的艺术理念有很大关系。“汇古今以成新风,和中西以成新体”,是高津滔几十年孜孜以求,不懈创新的方向和追求。综览他的书画作品,随处可以看到这种融合、探索、创新的意向和痕迹。欣赏高津滔先生的童孩体书法,首先被他那种变化多端、摇曳多姿的风格所吸引。他巧妙运用书法技巧,钩点撇捺落笔成趣,提顿回藏独具特色。他笔下的童孩体书法作品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气象万千;并非似曾相识,而是亮点纷呈;并非刻板的文字,而是会唱歌的书法。他将绘画技巧服务于书法,让书法在绘画技巧的衬托下增添神采,充满韵味,栩栩如生。如,“江山如画”,在红蓝紫等画风底色和山水云彩的衬托下,飘洒自如,尽显风流。“壶中日月长”,以茶壶做点缀,以篆体和象形文字相结合,简洁明快,韵味深长。尤其有趣的是代表作“笑容”二字,在创作上精心构思,独辟蹊径,巧妙地将“笑容”二字写成面带笑容的一对男女形象,并以浅淡的脸蛋底色作衬托,使“笑容”二字真正成了人的微笑。且“笑”字顶天立地,彰显男性本色,“容”字优雅从容,体现女性柔美。“容”字宝盖头被勾勒成脑门,“火”的两个点被写成一对眼睛,“人”字被写成鼻梁,“口”字被写成嘴巴,并以落笔的粗细体现出上下嘴唇的厚薄。就这样,“笑容”二字成了富有灵性的人的形象,一笔一划都带着笑容:眉宇间展露笑颜,鼻梁上挂满笑意,嘴角上充满笑容,连额头加上的红点,都像个美人痣,更是笑得自然,笑得从容。这篇作品堪称创新之代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与其说书法,毋宁说是漫画。它在书法史上必将留下可圈可点的痕迹,成为传世佳作。

观看高津滔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以牛奶、咖啡、普洱茶作画颇有创意,而且还带着深邃的思考,饱满的感情、强烈的责任和向善的良知,泼墨挥毫,其作品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给人以活灵活现、新风扑面之感。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求索”二字,在作者的笔下,酷似两条漫长的铁索,给人以路难行、无尽头的感觉;“心似白云”四字,则以轻快、简洁的表现手法,给人以闲云野鹤,悠然自得、轻松自如之感。“和乐”二字,以篆体为基础,以五环勾勒出人的面部形象,酷似和乐娃的形象,体现了“和乐通天下”的主旨,作品成了有灵性的书法,会说话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此类书画作品不胜枚举,“无题”“彻头彻尾”“人生就是画圆”“热爱和平”“板桥印象”“治大国若烹小鲜”等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意,有独特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

在“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上,播放了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廖静文女士《才华的艺术》的讲话录音。那是高津滔在北京搞书画预展时廖静文的即席发言。那一天,正好是廖静文的九十岁诞辰,亲朋好友相约在家里为老人庆祝生日快乐。而廖静文却毅然离开家人,来到“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预展现场,亲自主持开幕式并致热情洋溢的贺词——

高津滔的书画注重从表象到内涵的拓展,一幅画、一段文字均是思辨性的,他以孩童纯真的眼神,诙谐而真实地宣示现实真理,让人在其中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得到道德的精华、精神的提升。看画知人,前不久我看到《画坛独秀》高津滔个人专辑,欣然在其画册上题写了“才华的艺术”用以概括高津滔的艺术造诣。

高津滔的书画,讲究传统风范,注重个人灵性。主张通古知今,创作首先要精通传统,思辨哲理,先钻进去弄明白而后再打出来出新作,创作既不拘泥于古人,熔铸古今,冶为一炉。他在融化古人前辈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书法“童孩体”和绘画创作的“利导思维”,这两个创造使其书画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面貌。

他的书法童真古朴,凝重沉稳中见流畅,端庄中见秀逸,美妙兼收雅俗共赏之神奇,字形厚重刚直变化多样。书法的功力支撑提升着绘画的高度,他的画作在功夫、技巧与境界的完美结合中达到了宁静致远的境界,即融哲理和画理于一体,并能与当今人们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情趣相吻合,与时代发展共发展,与社会进步共成长,真是与时俱进,不盲目媚世,与时下人们所关注的人情世故紧密结合,风趣幽默,耐人寻味。在读高津滔书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让读者在内心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思维状态中得到的妙语?在2008年奥运会前,高津滔以书画结合的形式创作了“百乐”书法,以奥运标志为原型创作了“和乐娃”,此作后来被印成邮票发行。

艺术风格贵在天真自然。真正的风格是集大成的产物,是有源有流自成一家而又为后人所继承的经典。高津滔书法贵在有古意,能与古人的意蕴相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古人讲,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讲的也是自然而然这个道理。高津滔独具个性的童孩体书法所追寻的正是天真自然的大美。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把自在的感情与追求写进自己期望的意境中。他是个读书多有文化的人。胸中多一点丘壑,笔下才能多一些内容。他的笔下大都是写自己的话语,是实话实说的大白话,很有哲理,很有味道。即使是引用别人的话也很贴切,很自然。书画说到底比的是学问和修养,看高津滔的书画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书画作品是在遵循艺术自然规律的同时,蕴含了他长期的文化积淀而自觉生成的。他头一回把“笑”和“容”两个字写成一幅作品,既是书又是画。此幅作品是留世精品,是传播世界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代表作。此作品被紫光阁国礼开发中心开发成礼品,进入千万百姓家。

高津滔的学术成就颇丰,但他并不局限于学术方面的发展和诗文方面的成就,人们又能够欣赏到他又一个方面——书法和绘画的佳作。高津滔的画之所以“落笔便高”,是和他的学问分不开的。邓椿早就说过:“其文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文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高津滔以其天赋和对书画艺术的热情,多年以来全身心的致力于书画的学术拓展和更深层次的艺术研究,他既有令人羡慕的古今中外的书本修养,又有不少书画界的高士名人朋友,更有很多收藏家哥们和他参观公私藏品的机会。他读书讲学,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名山大川无处不有他的履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加上他自己所说的“我自认是一个勤奋的人”,这就足够成为一个才华书画家的条件了。

一般文人画,多数画几笔花鸟或山水,甚至梅兰竹菊,择一专精,就算到家。高津滔却打破这些局限。曾见他临钱舜举的《洪崖仙人图卷》,揣摩雪翁所作人物,醇净温穆的用笔和色调,细致精微,一丝不苟,说明他是冲破了文人画山水花鸟、梅兰竹菊以遣兴的约束,认真地向高深求索。他用牛奶、咖啡、普洱茶作画,趟出了一条充满现代和生命活力的新路。他画的荷花“和而不同”,别有趣味,很有哲理,且具诗意。他画的虾,用精益求精、精雕细研齐白石大家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书画在题材、风格方面早已跃出于文人画范畴之外了。

我衷心祝愿高津滔的书画在追寻天真自然的大美中勇往直前,乐享其中!祝愿他的人生因为有了书画的潜移默化而有了更多的笑容!祝愿他的事业因为有了书画这位黄金搭档而有了更多的精气神!

高津滔在10月23日的卢浮宫博物馆书画展闭幕仪式上致了答谢词。他说——

我从中国大悟县的一个山村走来,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经过部队的锻炼,战争的考验,勤奋勇敢地攀登,满怀激情地折腾,克服过很多艰难险阻,今天站在了世界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在这里举办“阳光·和平”书画展。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和感激,充满高兴和自豪。

我高兴和自豪的是,我是凭着自己的力气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来的。我创造了独具个性的“童孩体”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利导思维,开创了运用牛奶、咖啡、普洱茶写字绘画的先河,趟出了一条走进大众生活、让大众接受、被大众所掌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作路子和风格。在书画创作中,我一直保持童孩的真,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表现中国人的魂,运用“和乐”“笑容”“感恩”来构建我们自身内部的归德、归根的根本建设,传递人生的态度,引导人们沐浴心灵的阳光,享受生活的味道。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走下自己的山头,当你走到一个山头发现另一个山头更高更美时,你要走下这个山头。书法没有最好,创新无止境,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永远前进,不断创新,为人类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津滔的作品在卢浮宫展出时,其活灵活现的“笑容”及憨态可掬的“和乐娃”,被法国美术评论界誉为“像毕加索的鸽子一样,是世界性语言,传播交流着和平与爱……”

在人生辉煌的征服中,包含着必然和偶然,命运总是把幸运的缰绳悄悄交给那些锲而不舍的跋涉者。一位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书画家,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声誉鹊起、名扬天下?高津滔一语道破天机:“站在高处看天下。”

所谓高处,就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居高声自远。人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高津滔高人一筹的地方,就是他的笔墨不仅“随时代”,而且跑在时代的前列,站在了时代的高处看世界、看人生、看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津滔不仅撰写了大量传播习近平思想的重要著作和文章,而且注册并担任了《中国梦》杂志社社长,以艺术的形式来传播习近平思想,为习近平时代鼓与呼,为习近平时代写与画,为此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高津滔搞了半辈子政治理论,在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和武警总部高级机关工作30多年;他打过仗,负过伤,立过战功,经受了惨烈的生死考验。他对党的忠诚及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是书画家中独一无二的。书画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高津滔书画是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他用书画表达激情,表现时代,展示感情,用艺术表达一种理想和信念,表现了对时代,对党、对领袖,对梦想和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高津滔书画是一个体系,以“中国梦”为核心,是以习近平思想为主线。这天,我把高津滔创作的一组“习习清风”的系列书画作品展示在电脑屏幕上,一幅一幅地细细端详。慢慢地,一股清风从心底到身外,不断地升腾并飘荡起来。此时,整个世界变得好像刚从雾霾中走出来的北京,明朗而又特别的清新。这组作品一共7幅,均围绕“习习清风”四个字,乍看上去,并无神奇之处,然而,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心灵震撼呢?几笔了了,刻下了时代最突出的标记,让人大有一览众山清之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最关注最忧虑的是什么?很多人瞪大眼睛盯在了高端的仕风上:说官话,念稿子,讲排场,摆阔气……不少有识之士心酸地谈到,坏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无论是心还是身,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不知有多少国民在默默地期待,但愿十八大以后党的新一代领导人能把这个风气扭一扭。风气,可以兴国,也可以灭国呀!“习习清风”沐浴神州。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习近平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倡导着一股清风。更令人欣慰的是,他迅速将个人行为变为全党的新规,使这股清风由党内向党外,由中央向地方,习习飘来,滚动发展,逐步形成澎湃春潮之势,去沐浴和浇灌正在崛起的中华之树。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标记吗?这一点不仅被高津滔抓住了,而且还被他用书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习近平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八项规定》一公布,高津滔马上查了《辞海》,《辞海》里不仅有“习习清风”,而且有“清风习习”。据此,他创作了多种字体的“习习清风”,最后就定了那幅“習习清风”。为什么第一个“习”字,要用毛体的“習”字?前面那个“習”字,那就是指革命老一代。这个排列,这个写法,得到了书法界的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认可。这正是艺术大师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作品的珍贵之处。在高津滔的这组系列作品中,紧紧围绕“习习清风”四个字,分别选用了篆书与草书、毛体与童孩体、繁体字与简体字、红色与黑色等各种表现形式。乍看上去,好像只是追求手法变化,实现艺术之美。但是,只要你认真琢磨,就会发现更深的含义。实际上,作品主人是在通过形式的变化,昭示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捧出“习习清风”这民族最浑厚的声音,鼓舞和激励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为此,我专门与高津滔先生进行了交谈,他完全认可了这种说法。比如,篆书和繁体字,昭示“清风”是中华民族的根;毛体和红色,昭示“清风”是共产党的魂;童孩体和简体字,昭示“清风”是广大民众的心……由此可见,把这些元素融合起来,习近平带来的新风是何等的浑厚和强劲。高津滔在传播习近平思想的过程中,经常讲“向习近平学习”,由此突发联想,小时候背着书包就是学习啊!他当即用毛体创作了“学习”两个字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两个国家的总统。“学习”两个字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毛泽东提倡要“好好学习”,今天学习学什么?学习习近平思想!如果要真的写成“好好学习”,那就俗了,只写“学习”两个字。这就OK 了,怎么解释都可以:人终身都要学习,要学习习近平做人,全党全国都要学习习近平思想。因此,“学习”这幅书法作品,人见人爱,令人爱不释手。在传播习近平思想的过程中,高津滔与刘明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2013年1月出版的《决策与信息》杂志封面上,高津滔发表书法作品“习习清风”,刘明福则以《习习清风洗礼神州》为题发表卷首语,并配以近3万字的重头文章《“中国梦”与“中国风”——学习习近平主席作风建设战略思想》。文章以犀利深刻的语言指出,“神州大地起新风”,“天下兴亡看风气”,“人心向背定成败”,“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向刑场”,“全党惊醒:‘四风’不除,‘霸王别姬’”。两人互相配合,字画和文章相辅相成。一个“风”字,一个竹子,字、画、文,相得益彰,整体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如此妙不可言的力作,为何被高津滔一把抓住?知底细的人们明白,这与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嗅觉有关系。高津滔是军中文人,长期在高级军事机关做政治工作,历练了他那坚毅的政治品质,丰厚的文化积淀,高尚的道德修养。这些独特的品质元素,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书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使他的书画作品独具一格,耐人品味,高屋建瓴,气势如虹。书画无非是高津滔的一个工具和手段,他歌颂的是最先进的时代习近平时代,描绘的是最先进的思想习近平思想,宣扬的是最先进的理想“中国梦”“世界梦”。这样,他就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致力于追求站在高处看世界、看人生、看天下。这就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一种具体实在、脚踏实地的现实。当今世界,用习近平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无敌于天下。用习近平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事物,那就会事半功倍、战无不胜。要说高津滔和一般书画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站位的高低。“习习清风”,不是任何书法家都可以写出来的。许多书法家没有这种政治敏感,也思考不这么深刻。尤其是将“利导思维”的理念运用到书画创作实践之后,更使高津滔多了一副穿透眺望的战略眼光,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了登高放声、凯歌飞扬的震撼力。每逢谈起这些,高津滔总是带着极强的政治责任感讲,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但是,在社会转轨变型的过程中,负面消极的不和谐社会因素也积聚颇多。对此,是牢骚埋怨,不思进取?还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积极地认识它、引导它?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作为书画家,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他时常把注意力放在观察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起居作息上,见微知著,点点滴滴,体察人民所思,感受社会之脉动,凝望宇宙之浩淼。尔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使自己的画品犹如一幅幅大自然的感光照片,一幕幕人们社会生活的自然影像,在凸显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主题下,散发着天然美的芳香。画品《莲洁》《一世百财》《牵牛花》《仙境》《高山流水》,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使人感受着浓浓的泥土芳香,后者让人不能不产生万里江山的感慨。

所谓高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扎中华文化沃土,叶露独异艺术才情。高津滔之所以在书画艺术上有这番辉煌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钻细研。一切书画创作都是从发现一点点开始,点滴积累,以成大器。高津滔创作了一本小册子《遍临百家》,他认为遍临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梦”的支撑力和内驱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符号的书画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每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根基。所以,他博览群书,研读天下名作,通晓传统书画理论与技法,后来更得到了李燕刚大师的精心指教。高津滔的阅读范围很广,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书他都翻阅;说文的,谈书的,论画的,他都涉猎;唐诗,宋词,元曲,他都诵读。屈原的五月舟,荷马的七弦琴,问月的苏轼,醉卧的李白,百花园里捉蟋蟀的鲁迅,大森林里狩猎的屠格涅夫……都给了他诗的情,画的意;他留恋于北疆的苍山莽林,忘情于南国的锦山秀水,让生命与万物万有相连,造化又给了他美的韵,妙的思!牛吃草挤出的是奶,蜂采花酿成的是蜜。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他再在书、画两方面分别向历史久远处回视,看明白其来路和演变。遍临百家是学习书法的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但书法艺术家不能一辈子生活在名家名作的影子中。名家的名作是时代称赞的最美丽的花朵,要用利导思维之花,编制新的非凡的缤纷花环。在书法上,他从二王到智永,从欧褚到颜柳,从米芾到文徵明,都做了临摹和体悟;在绘画上,他对隋唐五代的吴道子、阎立本,对宋代的马远、朱锐,对元代的曹知白、柯九思,对明代的仇英、董其昌,对清代的吴昌硕、朱耷等人的画作了反复揣摩,对他们的艺术风格做到了了然于胸。书法创作,一重形体,二重气韵。形体,重外在形态造型,给人以视觉享受;气韵,蕴内在意蕴于笔画之间,给人以艺术感受。二者自然结合,便使作品显示独特风格,给人美感,让其回味其中,意味无穷。读过高津滔《遍临百家书画集》,感觉他对书法独具灵性。楷、隶、行、草各名家作品他都有临作,尤其他临的毛体,真有乱真的功力。但他的作品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既重外在形体美,更重气韵内涵。他创作的“乐”字,已获国家专利。书法作品《笑容》,形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读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书画创作,人人都知道要有个性。但是,一个人的个性从哪里来?高津滔明白,只有善取百家之长,才能补自己之短,为此必须遍临百家,把各种有用的东西都能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高津滔历数诸如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这些大师的作品,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他们都立足于继承传统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无论是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还是黄宾虹的山水、李苦禅的鹰,都无一例外地成了个人的代表符号,成为大师独树一帜的品牌。高津滔说,“你能发现一点点,你能体现一点点,你能弥补一点点,你能改变一点点,都是了不得的事情”。什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津滔就是认准了那“一点点”。而他与其他画家区别的标志就在于能落实那“一点点”,能实现那“一点点”。高津滔画画,一开始就是研究齐白石。齐白石的画,一看就是大家手笔,小东西大题材,活灵活现。他认为,齐白石是中国画的典型代表。张大千在西方留学时曾去拜访毕加索。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齐白石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家。“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渗透心灵,以文化人。”高津滔书画追求一个目标,就是以文化人。他坚持写文人字,坚持画文人画。他说,你去临摹别人,临摹前人,那只是一种手段,这是提高你的一个基础,一个路径,但是你必须自己走出来。文化是根,是灵魂。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灵魂。诗书画印,缺一不可。这四个方面,为什么把诗放在首位?因为诗是灵魂,是书画的根。齐白石说:“我的诗比我的字好,我的字比我的画好,我的画比我的印好。”其实,他的印是最好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文化很重要。后来,高津滔又接着研究吴冠中。他认为,相对于齐白石,吴冠中的画更现代一些,点、线、面更突出一些,更充分一些,做到了中西结合,土洋结合。高津滔还特别注意学习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八大山人朱耷的一个代表作是荷花图:莲蓬下面孤零零地站着一个小鸟,其点、线、面与章法布局表现到了极致。原来,很多人只知道它是一幅名画,一次拍卖了几千万元。高津滔开始临摹这幅画的时候,就觉得八大山人朱耷归隐了,到深山老林中去了,莲蓬下的小鸟,构图漂亮,而且功夫到家。这是不是反映了他暮年一种孤独感?后来,高津滔在研究这幅画的闲章时,无意中突然发现闲章在点题:“可谓神仙。”一下子把这幅画的神提起来了。莲花,是指清廉的意思。一个“可谓神仙”,就让人联想到人生:你只有在清廉的情况下,才是神仙,才是最快活的神仙。所以,高津滔临摹了这幅画以后,接着题款:“八大山人笔意为神仙。”顿时让一幅古画熠熠生辉。齐白石画虾,有许多碎笔。许多人说,“虾”是齐白石的代表作,这未免有失偏颇。高津滔认为,齐白石的画,主要是用小题材反映大命题,给人很多启发。齐白石崇尚以简入画,简就是真,是画眼,是诗意和味道,坚持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高津滔在临摹齐白石的虾的时候,用各种颜色来画,并固定多少笔,一笔不多一笔不少,一律摒弃碎笔,题款也不落俗套。高津滔画了虾,在上面题款:“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意是说,大道至简顺天然,画蛇不必把足添,无为而治为正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做虾的时候,不要胡翻腾;治国理政,也不要穷折腾。意在笔先。这样一来,高津滔的画就与一般画家的画区别开来,创作理念和技法形成了开宗立派、自居一体的独有风格。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者,并非作茧自缚,他一直追求不落窠臼、超尘脱俗、天马行空、自由奔放的风格。高津滔特别喜欢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不仅将其作为书法的书写内容,而且还将其作为书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幅国画作品竟然以一枚圆形印文为“长寿”的闲章代笔,盖成了衣服的图案。前几年流行的唐装,有的上面印有圆形的篆书“寿”字图案,可见高津滔以章代笔的这幅作品,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弘扬传统的妙手偶得。这种师传统而不陈俗,重写实而不拘谨,与国画传统技法相比较,显然有高津滔自己的妙处。

所谓高处,就是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创新自我用法。”输入是为了输出,学习是为了创造。高津滔在对传统文化研习和对前人艺术成果的研究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最简单的才是最美的,也往往是最深刻的。人追求生活的简单,书画家追求生活的味道。他的画从自己心里流出,字经过自己脑里思过,追求简单的美,并寓有真实、深刻、宁静、自然的味道,是一种创造,一种进步,一种质的飞跃。从中,我们既可洞见他生命追求中的觉悟、智慧、大气、从容、朴素与丰富,也感受文化对他精神自我的照亮,既发现他是一位利导思维极为成功的人,他对事业生活始终有着更高的精神向往,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体味生活的细腻与敏锐,又觉得他把深奥的利导思维,用艺术形式深入浅出地表现在纸上,通俗、有趣、实用,“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世俗大众的生活,成为人们践行利导思维的遵循,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能强烈地感觉他在人生中保持着淡定和平常心的智慧,又感觉他是在用童真、童心、童趣与人们真诚地交流,追求赤子之心的道德飞跃。从其书画的思想力量与对人生操守的坚持中,我们还感到,他更像一个传统的文化人,总是在不断地研讨、捕捉心灵的细节,努力地破解关于灵魂的命题,他将人的精神境界从容地表达出来的同时,还努力迸发出一种身体力行的张力。一字一画费思量。他的每一幅作品凝结着他对生命质量的关怀与思考,给人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和强大威力。这不是“一人之书”,而是“众人之书”,引导“众人之行”。这些年,无论是他的书法作品还是他的绘画作品,都很快脱去了模仿之味,开始了带有自己鲜明精神印记的创新。创新之路并不平坦。高津滔始终坚信:“人生没有爬不过的山坡。艺术是一种文化,也需要大智大勇,艺、才、胆一个都不能缺。”在书法上,他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了“横不平,竖不直,不藏锋,不逆入,随心所欲,百无禁忌”的童孩体,就是用童心、童真、童趣去感受创造文字形象,使其书法作品猛看上去像是初学写字的孩子们写的,带着很重的稚拙味道,使人获得一种返璞归真的快感,细看又有很强的功力在,使人获得一种寓智于稚的美感。另一个是增强字和笔画的形象感,使字与画的距离拉近,让人一看便会心一笑。他写过一幅“和乐通天下”的作品,其中“通”字下边的一捺,用一长串脚印代替,让人既一看就懂,又觉得含义丰富。在绘画上,高津滔的创造首先体现在选取的题材新。比如他那幅“菩提叶”,我们知道,按佛家的说法,“菩提本无树”,那菩提叶从哪里来?他只能从画家的想象中来,它的叶子既像树叶又不像树叶,叶脉的对称既让我们想到了树叶,也让我们想到了人生的平衡和得失的对等等形而上的问题;颜色的非青非黄,既让我们想到了树叶的某个生长阶段也让我们想到了人生的某些阶段。其次是思想的含蕴深。他那幅“葫芦图”,在一片红色、紫色、咖啡色和其他颜色的混沌色块里,一只葫芦和一个问号隐约的闪现。这分明不是在画静物,也不是在画风景,他画的其实是一种意象。看了这幅画,你会联想很多东西,事物的真相只会隐约地显示给我们的眼睛?什么事物都可能被遮蔽?世界是混沌不可知的?葫芦装的什么药?画和文章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含义越是复杂难以说清的,越是上品。这幅画的多意性让我们看到了画家思想的力量。再次,高津滔在绘画上的创新还表现在色彩和用料的新发现上。他大胆地把青花瓷那种窑变蓝色用到自己画中,使得画面有一种古典的优雅感;他笔蘸咖啡和普洱茶水作画,使得画面有一种胡杨般的沧桑坚硬感。《舍得》这幅作品,就是高津滔游览香山下来,触景生情画了这么一幅画。“舍”字,就是画一个房子。“得”字,放在烟筒这个地方。大舍才有小得,想得,有时候可能得不到,从烟筒里跑了,不一定得到,但你必须大舍。表面上看,就是一幅水墨画,就是一幅字,一个人,一座房子,但是,它包含着辩证哲理。到卢浮宫去办展览的时候,高津滔在“舍”字下面,画一个口,“得”字放在门牙这个地方。就是说,大舍之后,能得到牙缝里那一点点就可以了,不要贪得无厌,给人深刻启发。这就是说,书画都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创新,才有生命力。创作是一种思维活动和精神劳动,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内容和精神走向。不走寻常路,才有路可走。对于这点,津滔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特别注意对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曾和人合著了一本《利导思维》的书,强调遇事向好的方面考虑,尽想些愉快的事情,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身心有利的方面。这种利导思维的反面是弊导思维,即遇事往坏的方面考虑,尽想些烦恼的事情。津滔在艺术创作上以利导思维作指导,利用利导思维的特性和优势,作品在精神层面就呈现出一个向上、积极、欢快的走向,面对他的作品,你可以有多种感觉,但绝不会有压抑、颓废、绝望的感觉。他画的那幅“高山流水”,不论是构图还是着色,让人看了都会心旷神怡,会苦累皆忘,会精神抖擞。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目的之一,是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苦痛,是瞬间忘却肉身的存在,是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高津滔的作品,恰恰能满足这一点。艺术的探索之路,是没有终点的。高津滔深知这一点,他眼下还在不断充实自己,一边细读前人和今人的书,一边审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前行的脚印,一边思考自己的创作内容和形式。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创造出更多的书法和绘画精品,从而丰富我们民族的艺术库存。为民创新,展现出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使作品显现出极强的观赏性、阅读性、珍藏性。高津滔是一位从放牛娃走出来的大众艺术家,为民创新是他整个艺术实践的精神支撑。他以返璞归真的人生感悟,创造了独具个性的童孩体书法艺术,拓开了运用牛奶、咖啡、普洱茶写字绘画的先河;以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创立了绘画创作的利导思维,为笔墨之作注入了鲜活的灵魂:以关注众生的火热情感,趟出了一条走进大众生活,让大众能接受,为大众所掌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作路子和风格。高津滔懂得,艺术唯有独到方有生命,唯有创新才留得住自身,否则便是寂寂无声。在整个书画创作过程中,他一直坚守中华文化的根,保持孩童的真,表现中国人的魂。运用“和乐”“笑容”“感恩”,来构建我们自身的归德,并作为归根的根本建设,以引导人们去沐浴心灵的阳光,享受生活的味道。这样的追求,产生这样的作品,那是很自然的了。

荆楚自古多才子。楚风骚韵曾开蒙熏染出代代英华伟器人中骐骥。来自湖北大悟的高津滔,自幼陶情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与诗书画印相伴相生,练就了书画童子功。倘若说勤奋是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那么悟性则是艺术家御风高飞的翅膀。一个缺乏悟性的书画家,充其量不过是个拟规画圆的匠人。善于悟道的高津滔,不断丰满着自己艺术翅羽,随时准备冲上邈远的蓝天。面对高津滔在书画界的崛起,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问号需要书画家帮助拉直。

记者:国画与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你大力提倡创新,是不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高津滔:是的,艺术创新除了需要才华以外,时刻需要勇气与自信。创新是一切艺术的主旋律与灵魂,书画也不例外,每种书体与画风诞生的过程,都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可以说,千百年来的书画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艺海无涯,鲲鹏有志。齐白石六十变法,黄宾虹七十大进,刘海粟九十不衰,为后来的莘莘画子立下楷模。清代的书画大师石涛,一生反对泥古不化,激烈地声讨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的死板摹古风,提出“我自用我法”的创新主张。书画艺术要与时俱进,书画作品要有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记者:你是怎么想到用“牛奶、咖啡、普洱茶”作颜料来创作的?

高津滔:“茶不入墨”,一直是书法家的警语,如果没有胆量,就会被这个警语束缚得无所作为。书法创作所要者魂,可贵者胆。没有胆魂,就是有学识,有才气,有功力,也难有大成就。自古以来,书写大都使用矿物质颜料,我大胆使用动植物颜料,用牛奶、咖啡、普洱茶书写,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画作品。我用牛奶在皮纸上写字,用宿墨罩染,出现了碑帖拓片的感觉,后来应用到画雪地、竹子等题材,用淡墨写字,然后以普洱茶、咖啡水罩染,顿时呈现胡杨木的效果。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寿”字,令人产生“寿比南山不老松”“寿齐千年胡杨木”的联想。

记者:创作中的哲理与画理,哪个更重要?

高津滔:这其实不用分主次,因为一切理皆由规律而来,有规律可循的。把握好这些规律,才可能成功。就好比画画,绝大多数绘画名作都类似“S”型构图,也就是八卦的对称模式。这样的结构自有其玄机所在,这样的美感是不言自明的。

记者:很多人觉得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多少会带有一种消极或者冷眼旁观的感觉,而你倡导的利导思维算是一种新的自我表达吗?

高津滔:人是必须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的,现代艺术家不是归隐山林、看破红尘的出家人,所以,人类的社会属性必须体现在作品之中。前天晚上,我在创作习近平提出的“顺势而为”的思想,画一个扇面,这可成为一个经典。这个“顺”字是很难写的。其章法布局非同一般,“顺”字的一竖甩出来,“而”字要小,“为”字气势如虹。这就要研究中国的先进思想、高尚灵魂、革命精神。所以,文人画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的途径,语言要有文采。否则,“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中国书画走出去,不是所有的中国书画都能走出去,不代表中国核心思想、不代表中国灵魂的东西,那是走不出去的。我创作的书画,都是积极向上的,不写那些消极颓废的东西。古人的有些诗,我往往只写前半句,不写后半句。其后半句多是消沉的。现在一些艺术作品单纯求怪,却不求理,只是一味地发泄消极不满情绪,这样并不能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利导思维强调的是向上、乐观与积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传递正面的信息给大家,为社会大众服务。

记者:你最喜爱的创作题材是什么?

高津滔:“20世纪跟着毛泽东干革命。”我一直酷爱毛泽东诗词,所以经常抄写毛体,并以童孩体和其他字体来写毛泽东诗词。“21世纪跟着习近平奔复兴。”这些年,我一直在世界上利用书画艺术的形式传播习近平思想,自己的整个创作都是以中国梦为主线,以习近平思想为主要内容,所有作品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记者:你的书画作品获得很多奖项,对这些奖项你是怎么看的?

高津滔:奖项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认知,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但是,现在很多评奖不正规、不公正,那些拿钱买来的奖项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记者: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流的时代,许多艺术家因走上市场而沾染了铜臭味,导致艺术创作带偏了方向。你会不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作?

高津滔:我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艺术创作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绝不能沾染铜臭气。我的创作都是为了传播习近平思想,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高尚的精神需求,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不能刻意追求金钱,更不会为了经济效益去创作。艺术创作如果和金钱挂钩,那就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追求,与我们艺术创作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现在,有的书画家甘为市场的奴隶,被金钱绑架,一味追逐市场的“无根浮萍、无病呻吟、无魂躯壳”的“三无牌”书画作品,其结果只能是被历史和读者所抛弃。倘若艺术创作必须以人格的沉沦为代价,如果高尚必须迁就和宽容卑鄙,那无疑是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哀。

记者:多年的军旅生涯,对你的创作乃至人生有何种影响?产生了哪些重要感悟?

高津滔:近40年的军旅生涯给了我更多的自信,让我明确了自己在思想、心理上的多种优势。我参过战,负过伤,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往往对人生悟得透,想得开,更有勇气面对现实,能发现生活中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我要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求,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让作品活起来。美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然而,山水再美不是诗,诗是诗人多情的产物;胜景再佳也非画,画是画家情感的挥洒。因此,只有“江山如画”之说,而绝无“画如江山”之理。同样,壮美的习近平时代,也需要审美家去鉴赏,去挖掘,去升华。这一切都离不开培植美的文化土壤,去发现美的文化眼光。

记者:现在书画界重技术者多,重艺术者少,很多资质优秀者容易跌入“自造的陷阱”。像你这样书画全能的艺术家并不多见,你是怎样达到这样的修为的?

高津滔:应该说是天赋与努力有机结合的结果。首先,字是一切的基础,要每天反复刻苦地练,这样才能提升笔力。同时不断临摹。这是必须保持的练习,但要看得懂并走得出来,领会大家风范,再创造自己的风格。书画皆由心而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抓住灵光一闪,积累悟性,这就需要勤奋,不要光指望天赋。艺无止境。谋求艺术的至善至美,仅靠技术是有限的,要成为真正的大家,防止跌入“自造的陷阱”,就需要敏锐的政治眼光、超高的综合素质和全球的文化视野。

洁白的宣纸上,经过高津滔晕染点划,便有了非同寻常的内涵。深厚的笔力腕力功力学力,非凡的才气骨气神气逸气,尽在其中。我暗自揣测,他沉溺于书画,不知从中体味和获得了多少愉快和欢欣。在他眼前的笔下,一定有个妙不可言、令人陶醉的风光霁月大境界。高津滔是通过自己的画笔,用人格之光烛照他那丰富的精神家园,用习近平思想的爱心播洒人间,用艺术的心灵之美感动世界的。


相关热读

名人辞典

名人辞典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