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正在收听 :

吴山明(1941年—2021年2月4日),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姓名:
    吴山明
  • 国籍:
    中国
  • 出生年月:
    1941年—2021年2月4日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浙江省金华市
  • 职业:
    画家、艺术家
  • 毕业院校:
    浙江美院国画系
  • 荣誉称号: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 主要成就: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台北美术馆、韩国亚洲美术馆(筹)、天津博物馆、南京美术馆等所收藏。2002年入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百年回顾展,全国政协中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浙江十人首展。2003年《世纪风骨》中国当代五十家展,《开放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中国当代美术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吴山明作品《秋瑾》、《星星之火》、《生机》、《孺子牛》、《 延安五老》、《恽代英》等入选全国美展;《潘天寿》等被中国美术馆

社会职务/身份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学会顾问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

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

浙江省政府参事

杭州市政府文化顾问

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

西泠书画院院长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

浙江开明画院院长

文化部文化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长

兼任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

曾任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浙江省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

民进浙江省副主委

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

中国美院造型艺术学部主任


名人经历

20世纪

70年代及以前

1941 年 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1955 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学习;

1957 年 《天津画报》发表连环画《两个公差》(合作);

1959 年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64 年 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美术》发表国画《飞雪迎春》(1963年作);

1965 年 《美术》发表毕业创作连环画《茶农苦难史》选页(合作),并在全国艺术院校毕业作品展展出;升助教职称;

1965 年“援越抗美”画展展出《阮文追》、《烽火姐妹》等大型中国画;

1967 年 参与筹办、编辑《工农兵画报》;

1977 年 国画《星星之火·毛泽东赴古田行军途中》(合作)入选全国建军50周年美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震坚、杨之光、吴山明中国意笔人物画技法》;

1979 年 晋升讲师职称,任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组长;

1979 年撰写《中国画系教学大纲》之《意笔人物画大纲》;

1979 年水墨连环画《秋瑾》(与刘国辉合作)获中国首届连环画展二等奖;

80年代

1980 年 赴边疆写生,画出大量毛笔速写与意笔人物写生;

1980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山明画选》;

1980 年参与由中国国际书店组织赴日本、美国洛杉矶举办画展,《西日本新闻报》作专题介绍;

1981 年 国画《延安五老》入选建党六十周年全国美展。

1982 年 国画《生机》、《孺子牛》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其中《孺子牛》被选入该美展精品展;

在中国意笔人物课程中进行“意笔线描”课教学探索。

1983 年 任中国画系副主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山明水墨速写集》;

1983 年被评为浙江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

1984 年 晋升副教授职称;

1984 年参与新加坡举办“浙江三杰”中国画展;

1985 年 参与筹备在浙江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中国画教学座谈会”,主持教研活动;

1985 年中国画系正式将“意笔线描”列入教学大纲,与教师们共同进行这方面课程的实践,并主持撰写教材;

1986 年 与陆俨少、赵宗藻赴香港出席首次浙江美术学院教师赴港中国画展;

1986 年新加坡举办吴山明作品欣赏展,为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教育部召集的新加坡美术教师们作画示范,在新加坡大学、南洋艺专讲学,当地所有报刊、电视台均作专题报道,并应新加坡政府邀请出席国庆观礼;

1986 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意笔人物画技法》教材;

1986 年与李震坚一起担任本院中国画首次外国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 年 连任中国画系副主任,继续分管教学;

1987 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意笔人物画”电视讲座;

1987 年进行宿墨法探索并陆续创作了一批意笔线描人物画;

1988 年 在台湾举办“吴山明国画人物展”,并出版画册;

1988 年完成水墨动画片《山水情》造型设计,获“1988年国际动画节(上海)”大奖;

1988 年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常委;

1989 年 晋升教授职称;

1989 年浙江电视台拍摄《画人物画的人——吴山明》专题片,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播出;

1989 年浙江美术学院拍摄《吴山明水墨人物画教学》电视专题片;

90年代

1990年 动画片《山水情》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短片大奖、苏联青年电影节“美与勇”奖;

1990年《画人物画的人——吴山明》电视专题片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选送赴日本交流,东京电视台播出;

1990年当选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1 年 任中国画系主任;

1991 年主持修订《中国画系教学大纲》;

1991 年动画片《山水情》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大奖、国家金鸡奖;

1991 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与香港南阜艺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大型画册《吴山明》;

1991 年《中国人物画技法》第二版发行,获华东地区出版物二等奖;

1991 年名列英国剑桥与美国传记中心多种名人传记(1991——1995);

1991 年应邀赴日本访问举办画展;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访问、讲学、举办画展;

1991 年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怎样画人物小品》;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讲学,并以宿墨法与积墨作品为主举办了个人画展,部分作品为学院与博格院长所收藏;

1991 年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

1992 年 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吴山明意笔人物线描集》;

1992 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毛笔速写》;

1992 年香港“一国廊”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册《晶莹 水墨》;

1992 年名列美国传记中心《二十世纪有杰出贡献500名人传记》;

1992 年创作完成水墨大写意人物画《高原之韵》部分系列作品。;

1993 年 《人民日报》发表专题介绍并发表作品;《美术》连续发表《中国意笔人物线描简 论》;

1993 年在台湾高雄、嘉义和台北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举行学术讲座,作品为台北美术馆收藏;

1994 年 《美术》发表吴山明作品专题并发表《回到单纯——论吴山明艺术》(冯远撰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专题介绍文章及作品;

1994 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作品为该大学收藏;

1995 年 浙江浦江经文化部批准举办“1995年中国书画节”,由浦江人民政府投资建造“山明美术院”在浦江落成,展出并捐赠中国画精品108幅;


1995 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 社出版《人物画技法与欣赏》;《中国人物画技法》第三版发行,获国家出版物二等奖;

1995 年继续当选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6 年 应邀访问韩国,韩国亚洲美术馆(筹)收藏近期代表作品二十余件;

1996 年任院造型艺术学部主任;

1996 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电视专题片《吴山明和他的意笔人物画》;

1996 年在绍兴 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6 年《吴山明传》(陈军撰稿)被收入介绍当代美术家的传记集;

1996 年继续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副主任委员;

1997 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山明意笔人物画展,并举行吴山明作品学术研讨会;

1997 年《造化为师-黄宾虹像》、《一览众山小-潘天寿》像等5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造化为师-黄宾虹像》入选中国美术馆收藏百年精品展;

1997 年《美术》、《人民日报》及海外版刊登吴山明专题介绍;

1997 年当选 九届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7 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拍摄并播出吴山明专题;

1997 年担任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西泠画院院长;

1998 年 家乡金华市人民政府举办“吴山明、高晔作品展”;

1998 年担任国家邮电部邮票总局邮票评审委员。

1999 年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山明画集》并获十省市出版金牛奖;

1999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吴山明中国画精品集》。担任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21世纪

21世纪初

2000 年 为朱镕基总理访美,应外交部、文化部之约画国礼——戈尔与夫人在中国;

2000 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首届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2000 年撰写《中国人物画百家》(董文运合作)由黑 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0 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墨速写集》;

2000 年继续当选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2000 年被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1 年 《荣宝斋》、《艺术探索》、《艺术界》、《书与画》等专业杂志作吴山明艺术专题介绍并发表其作品;

2001 年为中南海布置工程作画;

2002 年 作品参加全国政协系列全国中国画优秀作品展首展之浙江省十人展;

2002 年入选中国美术百年回顾展;

2002 年为中央军委办公大厅布置工程作画;

2003 年 参加“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开放世纪”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中国当代美术展、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3 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 版《吴山明中国人物画技法》。《艺术家》、《艺术与收藏》、《十方艺术》、《亚洲美术》等杂志刊登封面人物、作品与编文;

2003 年继续当选浙江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

2003 年换届后继续担任文化部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2004 年 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吴山明画谱》与《吴山明画苑》;

2004 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山明画法》;

2004 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吴山明传统与评论,个人编著,艺术档案为主《意笔春秋》;

2004 年人民美术出版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名家系列——《吴山明》大型精品画集(大红袍);

2004 年担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美展评委,作品同时参展;

2005——2006 年 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拍摄播出吴山明专题,浙江音像出版社“西泠名家”——《吴山明集》,《吴山明意笔人物画技法讲座》碟片;应约参加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笔墨经验”当代人物画展与画集;《二十世纪后半叶浙派人物画的时代性演进》入选中国美术学院重点课题;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大画家系列——《吴山明集》;全国政协“画界”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选集——(全国“两会”赠阅)——《吴山明》专辑;作品参加浙江省中国画50名家展;

2007 年 主创作列入浙江省美术重点历史画项目的《孙中山海宁观潮》,主创列入国家历史画重点项目的《遵义会议》、《中国画传统意象表现的世界性研究》列入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

2007 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水墨散文》画集;

2007 年《中国日报》出版人民艺术家系列——《吴山明专集》,获中国民主促进会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受到民进中央表彰;

2008 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西泠画院”——系列画集《吴山明画集》;

2008 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速写《吴山明水墨速写技法》;

2008 年香港政府与香港美协主办的《美术交流》杂志出版吴山明专集;

10年代

2009——2011年 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出版“吴山明个人画集”多种;继续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担任文化部所属“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担任任伯年艺术研究院院长,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院副院长、研究员, 任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二级教授;

2012——2013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水墨散文集2》;吴山明艺术工作室在杭州西溪文化创意园落成;

文化部国家重点题材创作“遵义之春”画集出版;《新美术》刊登吴山明论文“砚边杂记”与作品专题;《美术报》发表吴山明青瓷绘画作品六版专题报道;参与杭州恒庐画廊举办“斯文在兹”四人书画展;《美术》杂志封二与内页八版专题发表吴山明作品与著名艺术评论家范景中“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一文;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撰写“速写吴山明”专题评论文章;吴山明专题评论集“文脉”由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浙江电视台跟拍一年完成并播出吴山明大型专题片“使命”;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拍摄并播出吴山明专题;澳门莲花电视台播出吴山明专题;

2013——2014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墨彩丹青》吴山明青瓷作品集,并在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瓷故乡龙泉博物馆举办吴山明全家青瓷展;

2014年元旦上海“朵云轩”举办吴山明全家作品展“赤橙黄绿青蓝紫”;

2014年作品“香格里拉”等三件作参加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2014年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国际展览中心建立吴山明展览工作室;

2014年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国画画展;

2014年 分别于北京中国美术馆(5月31日-6月9日)和浙江美术馆(6月19日-6月29日)举办“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 [3-5] 

2015年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馆文化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之邀请,今日中国杂志社、人民画报主办特邀我国著名书画家吴山明先生携夫人高晔芸女士,于2015年1月10日至1月1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进行访问和文化交流活动;

2015年6月6日,“重返单纯”吴山明、高晔书画作品展在金华书画院举办;

2015年6月23日参加杭州唐云艺术馆“大家小品”美术展;

2016年 5月28日,法国圣爱美侬鲁拉德骑士团在北京授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山明先生法国鲁拉德骑士勋章,以表彰其在艺术创作和国际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贡献;

2016年9月上旬杭州G20峰会期间,彭丽媛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

2016年11月20日,历时5年创作,吴山明教授博士团队所创作的国画巨作“大泽聚义”,随着“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宣告竣工,正式永久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年12月1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了“水秀山青——吴山明青瓷绘画艺术暨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名家作品系列展”;

2016年12月12日,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采风写生展;

2017年 2月《水秀山青》吴山明、高晔青瓷绘画作品集(上下册)新书发布会在南山书屋二楼(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4号)进行;

2017年3月举办“春暖花开”吴山明、吴扬小幅国画精品展;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吴山明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厅精心创作了巨幅山水画《巍巍太行》;

2017年6月举办“山高水长”吴山明、高晔芸、吴激扬、吴高岚中国画展;

2017年9月在山东艺术学院报告厅,举行“吴山明先生图书画册捐赠仪式”。


 

名人成果

吴山明的亮点应是得心应手的“写”和别具匠心的“虚”。因为,水渍法不是山明的独家手法, 逆古训的也不是只有山明一人,使用宿墨水化的人比比皆是,因此不能将“水渍法”说是山明“独创”,有失依据。刘国辉之“水渍法”说实是颇存 额处的浮点,没有点吴山明画风的紧要之处。我之所以提出山明的亮点一是得心应手的“写”;二是别具匠心的类型之“虚”,在于“写”是高级阶段里的神笔,“虚”是最高学养的标志。绘画从来都有低级的“摹”和高级的“写”的分别,从来没有画得活脱活像就是极品的界定。作为国画人物画家,借用西画里头的现实主义造型手段把形象扣得愈是逼真,愈是失落“写”的品位;再照相式,也不能达到升为极品的境界。再说,“扣”是功夫,“写”是艺术,唯有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展示艺术性;“性”是性情,情致盎然没有“写”就没有盎然的情致;“扣”就是“摹”,“摹”就是依样画瓢,画瓢当居工匠之为,不能成立“摹”是高级艺术。山

明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快地摒弃了学生时代接受的那份“扣”的功夫,较早地从方增先的判逆了“扣”的传统样式里汲取了补充“写”的养分,达到了超越先生的“小写”,使“小写”上升至“大写”,“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性格。

一个人物画家能够从严谨的形式里头潇洒地走出来,变受制约于人的外形为制约于人的内形,实属不易,没有娴熟的意写本领断不能达到狂写的程度。山明自幼画人,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之后,执著地画人,通过移植书法艺术之中的书写法则完善写意人物画里边的“写”的原则,不失其才子 素质,他放弃了面面俱到的传统原则,强化了写意里头的真正的“写”,使作品加强了“写”的艺术性,注入了真正的艺术价值。因此,山明作品中的那随心所欲写出来的线条,色块及水渍斑斑的肌理,才是铸成山明画风的相对罕见的特色。此外,把光形之“虚”作为山明画风的另一个特征提出来,在于传统的画从来不讲究光形虚实,只讲究线条的样式与褶法,即使如梁楷那样的简笔画家,也没有光形的留白(即光形之虚)。而光影的运用虽然不止山明一人,很多人物画家如石虎的早期作品都是光影作品,但是山明对光形的处理则有留白的机灵活眼,独到的个性化的深层思维的回照之处就由这留白时的虚笔铸成。我以为,山明的这一采摘了西画强光之下才使用的虚眇手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贯通和为我所用。山明对这一平常人几乎不敢采用西式的虚实对比方法的使用,不仅表露出他具有博采众长的涵养,而且有一种与别人拉开画风的力量在支配其生命。山东锦泉斋美术馆推荐画家。

吴山明著有《吴山明画集》、《吴山明意笔人物画选》、《吴山明水墨速写集》、《吴山明意笔人物线描》、《写意人物画技法》、《意笔人物画(教材)》、《中国人物画技法》、《人物画》技法与欣赏、《毛笔速写》、《吴山明水墨人物画集》和大型《吴山明画集》,中国名国画家、名教授技法系列光盘《吴山明意笔人物画讲座》等技法专集与画集。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台北美术馆、韩国亚洲美术馆(筹)、天津博物馆、南京美术馆等所收藏。2002年入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百年回顾展,全国政协中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浙江十人首展。2003年《世纪风骨》中国当代五十家展,《开放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中国当代美术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吴山明作品《秋瑾》、《星星之火》、《生机》、《孺子牛》、《 延安五老》、《恽代英》等入选全国美展;《潘天寿》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吴山明出版有《吴山明画集》、《意笔人物画选》、《意笔人物画教材》。


名人评价

形神并至笔境兼夺

读吴山明的人物画

薛永年

宿墨多君变晶莹,最平凡处最关情。

交融境象开生面,淡远空明胜有声。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师辈的“当代吴家样”,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形神并至,笔境兼夺。人物形象化入了氤氲的自然,神韵生动;笔墨像闪烁的黑水晶,单纯璀璨;意境像竞陵派的诗篇,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思考其成功之美和所致之由,显然是饶有兴味的,也会引出宝贵的启示。

发展意笔人物的两大问题

“当代吴家样”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此之前,水墨人物画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断改变着突破前人的路径。在此同时,为进一步超越既往成就已出现多种取向。然而自古及今,水墨人物画的与时俱进始终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怎样有效地扩展精神内涵,另一个是如何以新的方式解决笔墨与造型的矛盾。不找出统一笔墨与造型的新方式,既难以开拓新的意蕴与境界,也无法自立于各领风骚的古今画家之林。

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便形成了两种体格,一为工笔,一为意笔(亦称写意)。在意笔人物兴起之前,占据画坛主流的是工笔重彩人物。当时,墨法尚未自觉,笔法主要是细笔的线描,可称“有笔无墨”。线描则服从于“应物象形”造型观,进而传达对象的精神气质,即所谓“以形写神”。意笔人物画兴起之后,占据画坛主流的已是写意山水与写意花鸟,此时,笔法墨法都得到了发展,既有了粗放笔法中各种形态的点线面,又有了墨法中浓淡干湿等变化,甚至一笔之内便见墨色过渡。不但讲求“水晕墨章”,而且刻意“笔精墨妙”。由于写意观念的深入人心,笔墨不仅要用以“状物”——描绘客观对象的形神,而且同时还要用来“写心”——表现画家的感情个性。相对人物画而言,写意的笔墨与精确的造型便成了不易两全的难题。

人们普遍感到,发挥写意精神,意笔人物大大难于意笔山水。明代徐沁指出:“能以笔墨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奇者,莫如山水、......非若体貌他物,殚心毕智以求形似,规规于游方之内也。”他又说:“若夫造微入妙,形模为先,气韵精神,各极其变,如‘颊上三笔’,‘传神阿堵’,岂非酷求形似哉?”确如徐沁所见,画人物而不求形似,则对象个性全无,谈何传神;求肖似又势必影响笔墨的随心流淌,又怎麽能表现写意精神,实现创作自由?以此之故,元明清数百年间,山水花鸟风行海内,名家辈出,山水更跃居各画种之上,以至有“画学十三科,山水打头”之说。而意笔人物发展迟缓,虽有卓荦不群之士,笔墨功深,造型精妙,但实属凤毛麟角。一般的意笔人物画家,为了笔墨写意的自由无碍,疏离了“应物象形”的古典造型观,略于形似,向山水花卉的宽泛图式靠拢,一意“以形写意”,加上选材的厚古薄今,创造的脱离生活,和画法的陈陈相因,致使意笔人物画的主流陷入了类型化的泥沼;丢失了“以形写神”的传统和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十世纪以降,志在振兴中国画的人物画家,为纠正明清人物画的流弊,引进了西方的写实主义,开宗立派,渐成主流。这一派大率以素描为造型基础,以笔墨(主要是钩勒皴染)为表现手段,使笔墨为严谨的造型服务,务求惟妙惟肖,由之公式化类型化被抛弃,人物个性得到突出,复兴了“以形写神”的传统,刷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面貌,有效地表现了关系国运民生的时代心音。但由于矫枉过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求笔墨的形式美感和写意功能,在全面发挥笔墨传统的妙谛上若有不足。以“现代浙派”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一批画家,继承了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取材立意的传统,筑基于坚实的素描速写功夫,掌握了高强的人物造型能力,又取法于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笔墨韵味与抒情功能,在前辈水墨人物画家勾勒皴染之外,广泛运用点、泼墨、没骨和破墨,于是变质实为灵动,成为现代水墨人物画中更加生动灵变的一支,在一定程度上为写实造型注入写意精神和笔墨美感,提高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

开创“当代吴家样”之前,吴山明已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画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的到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艺术语言也从大同小异的水墨写实发展为多姿多彩,但因参照系的不同,约略表现为三种取向。一种以复古为更新,借径于意笔人物优秀遗产并不丰厚的古代文人画,尤着意于笔墨的写意,大多以休闲的“墨戏”,表现精神的超越,虽发展了非书法式线条的表现力,但往往描写古代人物,故在造型上重蹈公式化类型化者亦复不少。另一种以学西而求变,取法西方现代派,尤致力于造型的夸张奇变,求视觉的冲击,时空的幻化,虽在表现自我甚至开发潜意识上不无探索,亦刷新了视觉样式,但不少远离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笔墨奥义;第三种则努力深化晚近传统,坚持写实造型而力求突破,多能摆脱主题性绘画的文学性,谋求直观可视的绘画性,在描绘当代题材中,关注万家的忧乐,探讨水墨技法与西式制作手段的结合,虽丰富了画面肌理,但致力于传统笔墨挖潜并以新的方式实现人文关怀者,亦不多见。

吴山明基本上属于第三种取向的画家,由于师承“现代浙派”,在艺术思想上颇受潘天寿主张的陶融,深信中西绘画作为两大体系,相互间的吸收,不该削弱各自的特点,而应有助于拉开距离,使原有的传统更加丰满。对传统的理解,也不局限在技巧形式领域,而深入到文化精神和审美方式层面。在同样意义上他也颇受黄宾虹的影响。惟此之故,他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把深化艺术蕴涵和纯化绘画语言作为突破口,为此紧紧把握了两点。

一是反复走向生活,走向前辈画家未及充分关注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发现耐人寻味的宝贵品质和文化精神。二是不断深入传统,深入传统的艺术精神、审美取向、语言方式、媒材技巧,洞察中国绘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髓。鉴于意笔人物画传统相对薄弱,他特别重视深入前辈浙派人物画家尚未深入的水墨画传统,特别是山水画传统,开发其尚可持续发展并引入意笔人物画的深藏潜力。

宿墨张力与写实造型

在对传统的深入开掘中,吴山明牢牢把握住笔墨相反相成的精义,和毛笔宣纸水墨特有的灵敏性与渗化性,努力在前人尚未充分施展的空间中,进行既纯化语言又强化视觉张力的离析与重组,经反复实践,形成了中锋笔踪和宿墨渗化相结合笔墨方式,似古而实新,奇妙而卓异。

传统的水墨人物画,讲求有笔有墨。而发墨离不开用笔,不通过一定的笔迹,墨的变化永远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为此中国画家向来在使笔中运墨,讲求一画落纸,是笔又是墨,充分发挥用笔踪迹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笔踪”。唐代张彦远就贬抑吹云之法,称其“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讲求笔踪,也就是讲究以笔法形态的千变万化和运笔来龙去脉的起承转合去状物抒情,但看重笔踪不等于忽略笔墨的相互生发,更不等于把墨韵变化死死控制在笔迹形态之内,无视笔墨生发中的随机性。没有这种随机性,便解放不了墨,容易失去天趣,“现代浙派”的绘画,比同时代的水墨人物画,笔踪无疑更丰富而有节奏,墨气也更灵活多变,但是墨韵的发挥仍局限于笔迹的框廓之内,少见墨法的机趣天然。

吴山明在纯化笔墨语言之初,画过白描人物,画过焦墨人物,也画过泼墨没骨人物,一次在藏区写生时偶以砚中宿墨作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妙效果,引发了他对宿墨的苦心挖潜。宿墨指隔夜的墨,因静置已久,墨汁开始离析,部分烟粒有所脱胶,颗粒变大,色泽变暗,颜色近乎松烟,减少了光泽感,增加了覆盖力。作为一种墨法,宿墨最早在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里提及,以往画家偶尔亦用来丰富墨相,并没有物尽其材。能不能更多发挥宿墨的妙用,数百年来既无人想更无人做,一直到黄宾虹才在把宿墨列为“七墨”之一,在山水画中破天荒地开发宿墨的潜能。他运用宿墨中渣滓导致的行笔涩厚及水分渗出的意外之趣,凭借笔墨的交叉叠压,造成了既气韵流动又骨体坚凝的效果,亦苍亦润,浑厚华滋,化腐朽为神奇的开辟了山水画墨法的一个新天地。

“当代吴家样”的笔墨语言正是在黄宾虹宿墨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人物画的造型讲求确定性,宿墨的墨韵带有随机性,二者相互矛盾,在人物画中发挥宿墨,对于出身现代浙派的吴山明而言,必须解决两个化西为中的问题。一是变西式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观为中式讲求结构的造型观,二是变以笔墨服从于体面造型为主的手段为以线造型为主的手段。吴山明正是在不断钻研中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实现了笔踪与墨韵在水分冲击下的精妙生发,从而为意笔宿墨人物画的神明变化开拓了广阔空间。

吴家样的笔迹,充满变态又高度提炼,去掉了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皴染点,把点线面结合的笔法形迹,纯化为中锋的线,以短线为主,多成组使用,从整体着眼,不胶着于质感,不拘泥于次要细节,把握住最关键的部位。笔迹以碑味的凝重融入帖味的流畅,讲藏头护尾,一波三折,状如春蚓秋蛇,又多笔断意连。因使用长锋羊毫,蓄水多川流泻缓,落纸之后,既形成了沉厚有力的笔痕,又出现了笔痕框廓外的墨韵渗化,渗出了结构的凹凸转折,渗出了厚度,也渗出了韵味,起到扩张线条、延展笔痕而塑造形体的作用。笔痕框廓内外因宿墨脱胶程度及水分的渗润之异,更出现了或结或化的不同,其凝结处有干笔的骨力,但干而能润,其化散处有湿笔的飘渺,但虚中有实。这种笔墨语言极其单纯又变化自然,既意在笔先,又有一定自动性,既讲求传统的笔情墨趣,又不乏随机偶成的新异肌理,既得心应手,又天趣盎然,大略在有控制又不完全控制之间,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笔墨之美,实现了高难度的写意笔墨与高难度的写实造型的统一。吸取了西方写实人物画法的造型精微,但出之于有骨有肉,有气有血,有生命有个性的笔墨,强化了中国画笔墨状物写心的表现力。尽管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一超越前人与古为新的创造。

山水意识与传神和构境

吴山明还十分重视开掘传统山水画诉诸观者的审美方式,特别是平淡有味地升华精神境界的造境方式。在中国传统美学的陶融下,平中求奇淡而有味的作品,向来被视为中国画的高品位,遗憾的是在古代山水花鸟画中时或有之,人物画殊为少见。近百年来,因社会变革的激荡风雷,振兴中华的庄严使命,有责任感的水墨人物画家,率多投入了火热的斗争选取重大题材,描写新的人物,表现新的思想。“现代浙派”的第一代画家,更能通过表现富于新意的生活情趣小中见大地讴歌新时代人物的精神风貌,但取自西方的写实观念与写实方法,一方面成为画家以文载道的利器,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对传统审美方式的发挥。进入新时期之后,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水墨人物画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有一些作品太重自我表现,对内心情感的表现太个人化,甚至热衷于表现苦闷、迷惘,挣扎和狂躁的情绪,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简单袭用,消化不良。二是囿于画室生活天地狭小,源泉枯竭。三是不大注意以提升作品的精神境界陶冶观者,丢失传统,有变无承。

传统写意山水画亦不以境之奇怪为高,而以平中求奇为胜,追求在平常的景色中画出自然、历史和生命的统一。其实任何高明的传统艺术,都不是情绪的发泄,直白的叙说,而是通过涵养性情,净化心灵,使真情实感升华为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前辈美学家宗白华早已指出,“中国画所表现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积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为了在人物画中引入这一精义,他走出画室,贴近生活,不断橐笔远行,下滇南,上天山,进藏区,入延边,去内蒙,赴绍兴,在与最平凡最普通的各族老少妇孺的接触中,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悟解他们的内心精神,在这些宁静、单纯、质朴、有追求、富活力的人群中,他发现了他们生活态度的淡泊而积极,平凡而不平庸,,他深深感受到这种世代默默支撑民族大厦的不朽精神竟是与静穆崇高的大地山河以及生生不息的历史同在的。这种直接来自原生态生活的深切体验,成为他创作淡而有味作品的源头活水。

如上所述,当不少画家如饥似渴的向西方寻找创新良药之时,吴山明却从生活感悟出发潜入传统特别是山水画传统,参悟其历韧不磨的文化精神,领略其升华精神的审美方式。他深感,传统山水画每从整体上观照世界,虽讲情景交融的意境,但殊少太具体的情与太具体的景,较多的一种理想环境与理想审美感情的交融,因此才具有一种静尘器,合天人,通古今的悠远之感,才把可记的景象提升为可钦的精神境界。正是这样的认识,造成了他的人物画创作总是在品味生活中发现,在回味生活中升华,在拉开距离中表现美,形成了“当代吴家样”涵泳生活的诗意与余味。吴山明的水墨人物画,尽管有的只画人物,有的略微点景,但他善于把黄宾虹使用的浓宿墨转化为淡宿墨,尤善于精心显现人物环境的光风霁雪云流日影,巧妙的实现了“粉碎虚空”,使“空中有画,着处无痕”,把人物与环境在相互渗化中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不仅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把自己回味无穷的审美感情投射到天人合一的宁静含蓄光明悠远的境界中去。从而使自古以来以传神为依归的水墨人物画,成为以传神为基础以造境为主导的新面目,尽管不能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分的实现了这一点,但就丰富人物画的艺术表现的途径而言,应该说,这是吴山明的一个创造。

吴山明的“当代吴家样”仍在发展,况且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种艺术的长处发挥至极,其局限性也便显现的更为清楚。有的批评家希望吴山明多画些洋溢奋发之情的直接参与现实的作品,眼光至为锐敏,对于从中国人物画创作全局上把握导向也甚为有益,然而这恐非已有明确艺术取向的“当代吴家样”所能胜任。我倒觉得,吴山明倘能在精勤不懈的艺术生涯中,进一步强化创作意识,在保存其从原生态生活中提纯至味的条件下,与习作更多拉开距离,同时把塑造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形象的意笔夸张手段用于描绘当代现实人物,这可能是他有条件付诸努力的,也将会使吴山明的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2\5\26


名人感悟

对绘画的看法

对传统的继承,前人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和启示。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认为,对传统的认识应是动态的,应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去进一步研究与拓展,对传统进行再认识。带有时代特征的再认识。将会对现时的中国画发展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空间,使中国画的演进产生亮色。

我对中国人物画充满着情感与信心。今天正处于人物画发展史的高峰期,尽管历史上其传统的积淀相对较薄,但正因为此,历史为人物画留下的可拓与创新空间却比其他画种要大。不同时代的人的形态和生产与生存方式的变化,所产生的许多新的绘画上的课题,都有待今天的人物画家们去适应、求索与创造,这是极具吸引力的诱惑。时代给了我们更大作为的机会,同时也将历史的责任交给了我们。

吴山明:我的体会是:绘画风格的演进、最初的觉悟往往来自生活的启迪与联想。生活不但给予创作以思想、灵感与形象,同时也推动着绘画语言的思变,而这种思变不同于对他人的借鉴,它明显带有原创性与个性的特征,因此经常会导致艺术表现上的某种升华,并为个人风格的最终形成带来启示。


 

名人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获奖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更多

名人辞典

名人辞典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技艺简介
  5. 主要成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