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展:
1962年 油画《北京的早晨》入展“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展”。
1987年 油画《晨妆》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
1989年 油画《五彩的集市》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94年 油画《傣家酒楼》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97年 油画《菊花和静物》入展第二届中国静物油画展。
1999年 油画《琴室》入选“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
2006年 油画《崇武渔妇》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08年 油画《酒器和水果》入选“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
2010年 油画《涨潮》入展中国大型《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
2018,5,24,—5,28,“艺术厦门”经典展区展出《闽南之光——洪瑞生油画个展》。
2017,8,19,—9,10,油画作品《海边小路》、《鹭海雄风》参加由“当代油画”和“今日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
2019,7,31,—8,14,油画《火龙果》参加“当代油画”与“乌拉尔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在俄罗斯叶卡捷林堡乌拉尔美术馆的《路·当代油画家写生作品展》。
大型历史画创作展藏:
2004年9月-2005年12月 创作大型历史画《雄风—郑成功收复台湾》(210×450cm),陈列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创作大型历史画《最后的战将》。(236 ×388 cm),陈列于印尼西苏门答腊多巴湖XILALAHI CENTRE 峇达博物馆。
个展:
1992年 在高雄市琢璞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1995年 参展台北艺术博览会。
1998年11月 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洪瑞生油画作品展》
2015年11月21日至11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闽南红·洪瑞生油画展》
2016年1月9日至1月17日在厦门市美术馆举办《闽南红·洪瑞生油画展》
2016年2月4日至2月22日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闽南红·洪瑞生油画展》
2018,5,24,—5,28,“艺术厦门”经典展区展出《闽南之光——洪瑞生油画个展》。
机构收藏:
1992年—1995年 油画《石工》《夏至》《五彩的集市》《鱼市》等多件由高雄琢璞艺术中心收藏。
2016年3月 油画《暖风》《新娘房》《激情》《渡轮上-1981年》《市场》等六件由福建省美术馆收藏。 油画《印象·沙坡尾》由厦门市美术馆收藏
2018年12月 油画《崇武渔妇》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9年9月 油画《漆器和水果》由当代油画收藏。
主要入辑:
油画《五彩的集市》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卷第三卷。其余入辑《中国当代油画家百人作品集》、《中国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中国写生作品选集》、“当代油画”《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专辑》和《艺术家工作室特辑》等。
甲子事艺自述
——心中大致有数地前行就是路
文/洪瑞生
我的艺术之路,正好六十年,谓之甲子自述吧。
1940年正月,我出生于明媚绚丽之地的鼓浪屿,从此我目染着缤纷色彩长大并渐渐地和这片土地、大海、民俗、人情连成一体,我悉知她的气息、特质、细节和她的美;我在她的体内,她在我的心里。我将之扩大到民族的心理、情感、审美、文化,我的心珍藏着这份体验,这种体验经由我的画笔而成为我的画。
一、1959年——1978年
1959年夏天,我怀着一颗向往的心,乘车北上赴京,竟然十分幸运地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了五年。大一至大三,上专业课,很多位先生授课,各有特点。大四大五进入工作室学习,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及个性探索,而是每个工作室不同的艺术主旨和教学特色。我进了吴作人工作室。
吴作人工作室给我打下了一个好的艺术基础,除了基本功外,主要是一种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先生们引导学生在生活面前持一种诚恳、求真和踏实的作风,对艺术持一种诚恳、朴实、执着而不虚妄的态度,主张使艺术内在些,使主体能自然地外化于画中,否定搞噱头,不许搞表面效果;鼓励学生向传统学习、向老师学习,但学生不要像先生,引导学生走自己的路。这一点,影响了我一生的艺术道路:
!、给了我一种艺术美学观:真诚、朴实、内在、含蓄,有中国的文质;
2、学术观:治学治艺要严谨,真实、要有学术的包容性,要探索不止;
3、教学观:启发式、 宽容度、 因材施教、 反对和老师一样 ,引导学生的眼界 ;
4、非常关注油画语言的专业特质,提倡油画语言应该整体、微妙、含蓄、丰富、质朴、内敛、抒情、韵味和有品位;要让画耐品耐读。为此,设置了临摹课。
我的体会是工作室给了我做人做艺术的一种学养,一种价值观;开启了一种态度,一种学风,一种不可或缺的专业讲究。
加上三个工作室之间学术开放,没有排他性。所以,我吸收了罗工柳工作室关于色彩、色调的理论与实践,吸收了董希文工作室的民族化及领略到引导学生个性化表现的启示。
那时代,批判成名成家,崇尚“革命螺丝钉”精神。1964年,我毕业了,服从祖国需要,愉快地服从分配到贵州。之后有十四年时间,自己所在的单位缺乏从事专业的条件,首先必须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认真完成岗位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但自己那颗迷恋油画的诚挚的心从未泯灭,见缝插针地坚持画点画;因为从小在心中萌生的喜爱涂画的种子经过美院的培育,已然是一颗温暖的破土欲出的艺术种子,已然不可被压抑了!这颗温暖的种子渐渐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携相伴一路走来……
我是闽南人,我又在北京学艺,自谓“南人北学”;1971年,我回到厦门。1978年开始,在意气风发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激励下,在闽南人文气息的萦绕中,又时时处于家乡这养眼的自然风物的心动中,这一切唤醒了我的情景知觉,激动令我一发不可止歇!我的色彩缓慢地由北派的凝重灰调而日渐明快、纯化,但我仍保留着北派的厚实、内敛、讲究。是自然和心境改变了我的视觉和趣味,随之改变了我的调色板。我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由“北学”又回归“南风”了;由此,开始了“闽南红”的艺术进程。
二、1979年——2022年
在事艺的六十年里,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无论艺术潮流如何风来雨去,跌宕翻腾,艺术市场如何狂飚暴涨,自己心中是平实的;始终把持着自己的艺术原则、理念和走向,既注意开阔视野,又不旁骛不自乱方寸,专注于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路子:让艺术做得纯粹些。
一个人要做什么事总是不断追问“这是为了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艺术人面临的问题就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为了什么?”艺术大师和理论家就此宏篇精论,各执一端;当下的艺术人对此可能各行其是。所以,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为此花了些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寻找相关的几个问题,自己理出的答案大略是:
(一)艺术是为人生,为时代,为人民、为文化的。
艺术是为了表现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的故事、状态和心灵的无限风采的,当然主要是当代的人类生活风云和精神风貌的;另外,艺术不是对客观的拷贝,也不是向历史的复制,而是人类精神性想象在当代的形象创造,它是人在主客观相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可视可感的精神产物。所以艺术必然是人类的、时代的、自我的心灵的形象产品;它固然先是为艺术家自己的,但本质上更是为时代为人民的!同时,艺术人做艺术时应该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指创作过程中那种纯净的艺术心态和状态;而不旁骛于利益与干扰。我始终守住一点:艺术是社会生活、理想、人类崇高精神的形象诠释与呈现:我放情地歌颂劳动!歌颂人民!歌颂时代!
我秉持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先生的艺术观:“为人生而艺术。”
(二)艺术是自己一生的真实记录。
艺术既然是精神性的,应该具有心灵性与高尚的品格,秉持真诚和诚恳是自己事艺的立本之根基,作品应该呈现自己的气质,展现一生的内心、思考、探索和艺术劳作的真实状况和路程;艺术的人生是这样走来的。
达·芬奇认为:“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
(三)艺术之新是内心由衷的歌。
艺术的创新是在自己的内在具备了一种情状下开始的,即在自己的内在养成了一个对文化的良好的“消化系统”,能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传统、文化、艺术、情感、精神,经由自己的“选择”“消化” “融合”“内化”后,提炼成自己创作的内在素养,储存着涵养着,形成一个独特的内在“机制”(包括自己特有的“艺术的眼睛”)。所以,创新的着力处是在于这种自我的内在养成,这是一个“慢过程”,需要经由时日的累积而渐变和位移的;如此,才能于“有法”中探得“自法”,方可达到“水到渠成”而不至于虚妄与模仿。我的某些个人艺术感觉的依据就是自己几十年的内在养成。我画心中亲近、淳朴、温暖、绚丽的闽南情,它是我心中的歌。我画我之所见、所感、所思、所悟、所兴。
“新”,是发自肺腑,不是追随时尚,为跟新而新;风格同样发自肺腑,不是模仿或花样炒作。两者都是从自己的“内里”溢出的一种持续的个人化的视觉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内在艺术期待”的外化。这些“特征”才形成艺术风格,因为它蕴含了艺术家的内在气质。它不像一件披风,而是披风下那人的审美特征和精神气质。我理解艺术中第一位的不是“新”与否,关键是自己所表现的是“什么”以及这个“什么”的独特性、品格与新意。应该说:新,真不易!
《黄帝内经》云:“众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
(我将它改为:“众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哗哗,我独不从。”)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在开始观察同代各文明间的接触时,我们面临着一座非常曲折的迷宫,因此在钻进丛林之前,我们要好好计议一下,找到一个有利的入口。”
朱熹曰:“涵养天机。”
(四)艺术的求索:
一代代中国油画家不停地在油画的民族化上作出了不懈地努力,央美油画系的先生们无一例外地在民族化上作出个性化地探索,并取得蔚为可观的成果!这给我很深的影响。我必定在这个领域进行自己的求索。我的艺术理想是以中国人文精神为核,致力于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推出个人化的中国气派的油画。我的学术方法是通过对中、西艺术的“了解——理解——选择——消化——融合——然后走向创造”,概括地表述是:“从消化走向创造”。我的做法是保持油画的“特质”及其表现力,不把中国画直接移入油画中,而以中华传统艺术美学的内在规律和自己的内在精神蓄养与感觉的位移为依据,使自己的内在逐渐“中国化”;这是一个静心守志,长积法变的“慢过程”。我学习传统,消化融汇,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去发现生活,引发感动而进入创作状态。所以,我会一直在行程中;这也是我探索艺术创作的自觉的方法。
具体大约作了这些尝试:
○中国元素
1,在一些作品中弱化或放弃焦点透视法,采用散点透视,平面经营布局,使空间维度泛化,既不是完全的平面化,又存在被压缩的空间的前后关系。由于空间观念的改变,造型、光源、色彩必然跟着改变,艺术语言自然会变化且趋于自由;但仍然于收放有度中。
2,改变三大面五大调子的西法造型为有结构造型(类似于浮雕的造型),但多不采线条勾勒,而采用多变朦胧的轮廓(线),以丰富造型、空间、动感和光感的综合表现力,避免了完全平面的单薄的装饰性,画面整体也明豁起来,有的画完全没有了暗部,画面呈现着全彩的耀动。
3,由于避开了写实性的明暗的造型手法,用笔可以自由松动,可以吸收中国画的笔意和笔法;但力避把油画画成中国画。
4,以上的改变,就为意象表现提供了可能,所以意象化的倾向就多起来了。
5,在西方油画色彩语言系统上,吸纳了闽南民俗的色彩元素——温润、饱满、暖意的色彩形象与特质。
6,着意于视觉意味与韵味、诗画意境、画品格调这类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尺度。
7,体味传统,涵养内心,静心守志,抒中华情怀。这是为艺之本!
○品格与品质:
由于艺术家的种种原因,无论中、西艺术,作品均有品格的差异。我从央美受业开始,在基础训练中,授课的先生们就十分强调艺术的品格的价值观,批评耍弄和表面效果,而我的个人气质对艺术格调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此以往,对品格的追求实际上是内在的、本能的、无碍的潜意识诉求,不是刻意,而是自然流露。作品的艺术品质虽然与品格关联,当然也包含各种艺术要素及制作技巧;但我觉得油画的特质与色彩的价值是油画十分重要的品质尺度。油画特质通俗讲就是“油画味”,包括油画的色层结构、笔触机理、色彩的饱和度与油性感(不要滥用白颜料),让画面呈现着色层机理和油性的美感与魅力,这就是油画的特质。油画家必须自觉地增强它!我一直认为:艺术的品格与品质是油画必备的并需要讲究的专业尺度。
○色彩与色调
油画的材料使色彩的表现力达到难得的宽广、精微、深邃和华美!它极具艺术再现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所以,油画的色彩应归结为色彩美学。油画艺术家应将色彩的创造性艺术表达提升到美学的自觉。应尽量使色彩摆脱自然主义的描摹,而进入艺术地观察、发现、想象、讲究、控制、驾驭、深化;经过画家对作品艺术语言的打磨和锤炼,才有可能实现色彩的艺术升华!
要获取色彩的艺术境界,它源自外界,但必须通过色彩的眼睛和内心的合作,即天人相合,在艺术实践的进程中探索、试验、领悟、积累而实现的内在心智的养成与增值;从而确认“人的本质力量”——艺术创造力。
这色彩的创造力既是画面平面的色彩配置的构成,还是色层纵向层次的建构,只有经由色彩的多层铺垫、融合、覆盖、透染以及多层色彩的透露,才能使色彩达到丰富、深厚、耐看及特殊的色彩形象,那才有望实现色彩的情感呈现和神韵。所以,一件油画——尤其是大画——往往需要“慢工出‘精’活”!这“精”不是精细,而应该是精准,精深,精彩!进入色彩的艺术境界。所以,需要时日、耐心、毅力,不达目的绝不停笔。
油画的艺术之彩,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油画的特质和强项,是充满魅力的华彩乐章。
可以从五个层面去实现:
1、色调是油画色彩的第一要务!是整个画面色彩的基调、主调和主旋律,是画面上一切色彩的唯一性依据。色调的唯一性、鲜明性和情感性。是画面内涵的总表情。它必须美且能打动人的眼睛和心扉。
2、色彩必须呈现有修养的和谐及一定超越性的美。
3、画面上的色彩必须形成交响乐般地乐奏,妙彩焕光——“彩光”。
4、由内心的修养而引发艺术追索,追索而导向艺术深化,深化而产生内敛的艺术美与深邃的精神蕴涵;这样,色彩就有望呈现“画犹尽,韵未穷”的艺术境界。
5,色彩的艺术表现魅力和艺术境界有无限可能性,是永无止境的!
○彩光与内敛
当我五十多岁、特别是六十岁之后的老年阶段,我常常面对着景物和画布时,总能直觉到色与光的闪烁跃动,也就是说我总看到了“彩”焕发着动人的“彩之光”!我欣喜地进入并沉湎于探究如何去呈现这种“彩光”的感觉,跟随自己直觉到的色光的幻象,将油彩并置或多层复杂的色层结构,花时间,沉下去,画进去,把直觉、率兴、想象和思索融合为一体,围绕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意趣,多层地放松地反反复复地着力探求,这需要努力发挥油画色彩的丰富的表现力和油彩的处置技法,降低明度作用的占比,尽量强化色彩作用的份额,力求把我感觉到的那影影绰绰的“彩”自身发散出的“光”的感觉画出来。这是一个艰难微妙且很有吸引力的艺术深化进程:直觉——随兴——试探——想像——理性推敲——再直觉,无论是纯色或灰色,多色层结构才能逐步画出总体色彩的熠熠而弥散着的活跃的“彩”本体呈现的光的那种感觉;一直到出现了丰富、鲜明、活跃、内敛、整体的色彩协奏,这十分需要明智而敏锐的控制力,才能达到色彩华美而不轻浮,饱和温润而不焦灼,灵美而又跃动的情状;独特的、和谐的、富于审美精度的“彩光”就会出现啦!自己沉浸了,也感奋啦!这使我体验到发现艺术本体美和创造美的乐趣与幸福!它不是再现自然的光,而是创造画面色彩之光。可能这是与印象主义的不同吧?由于进入一种“我物两忘”的情状,这种“沉浸“似乎已经不只是技巧系统的问题了。
○微妙与弱对比
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崇尚微妙,第一工作室在艺术实践中提倡微妙,我的性格也喜爱微妙;微妙丰富才能耐品。我在经过吴作人工作室基础教学的训练后,养成了这一种视觉品味与审美取向。“弱对比”是在微妙知觉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它是在十分强化色彩调性情感能量的统辖下,将色彩及其明度的对比减弱,限制在一个很窄的维度内,使色彩及明度微妙化和精致化,使画面不出现“走调”的“杂音”,使画面在不出现明确光源的效果时,画面的色彩及一切泛着熠熠的微光,呈现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在作画的专注中也就自然地把审美情感投注于艺术要素里。微妙与弱对比就这样相生相成着。
○闽南红
闽南人喜欢红色,红色的“厝“(即民居)、家祠、庙宇:红瓦红墙红门红地砖,红色的年节。红色的家具,红色的渔船、渔具和红色的帆,红色的装饰比比皆是,还有那红色的土地……。我领会这红色的内在含义是闽南人群体的人文情怀与民俗气息,这红土地上的人们期望喜庆、吉利、茂盛、暖心;看出了这红色的丰富、温润、微妙与魅力,它凝聚着闽南人的气质和生命力。闽南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美让我动心!让我陶醉不已!我不断地把这样的内心感受呈现在画面上,画出了“闽南红”作品系列。
○前瞻
个人的尝试是极为有限的,经由此次总结,心想此后能更舒心些、更自由些、更多地蕴含中国文化情怀,沿着自己选择的逻辑朝前走去……
艾中信先生云:“吴作人先生的油画如高雅的茶,能让人细细反复地品,慢慢地读。”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这些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不是每一个艺术形状都可以表现和体现这些旨趣,……一定的内容就决定了它的适合的形式。根据上述理由,我们在好像多至不可驾御的的艺术作品和形式中,仍然可以按照思考的需要而找到正确的方向。”
司马迁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五)说点什么:
自忖已然活了82年,事艺60年,应该活得稍有点明白了,可以就自己说点什么呢?
○1959年夏,我以一个中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我今生的一次幸运,遂了愿而开始一生的艺术生涯;我在油画系遇上了一批好的先生,是我的福,他们给了我一个正向的基础:真实,踏实、严谨,谦虚,学术,有眼界,不虚妄,敬畏艺术。我长怀感念:感念中学的母校厦门第一中学!感念大学的母校中央美术学院!感恩老师们!
○今生有失却,有不足,有不如愿;但还能放下,自己从正向努力了,可以淡然。
○一个人是很有限的 做人——平常、不骄、不燥、自守。
艺术是我心之所爱 事艺——真实、感性、理性、探索。
○我的艺术样式:
我的艺术样式是由我的视觉艺术感受方式及艺术思维方式的谐调所决定的。在我六十年的艺术路上,我不浮躁,清晰地要求自己:自觉排除模仿行为,不逐时尚与潮流,静心地走自己的路。艺术就是生活与个人创意尺度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我的艺术思维活动方式归结为:
1、具象范畴—-→意象创造——→审美诗境;
2、情感抒发——→意象创造——→审美抒发;
3、色彩艺术——→彩光魅力——→色彩诗境;
综合为:不是自然主义,不是表现主义,不是写意性;而是意象性抒发的视觉诗意———诗性意境。
关键词:审美 抒发 意象 彩光 诗境(最终落在:诗境)
○艺术创造:
必得感动、真诚:这才有心魂。
必得功力、深入:这才有深度。
必得悟象、感奋:这才有形神。
必得明鉴、淡定:这才有自我。
必得纯粹、诚恳:这才有真实。
“艺术真实”是艺术的核心价值。
“艺术真实”是充满创造的难度。
因此:艺术是心诚之作。可贵者,真!
○结论:我没法走别人成功的路,我只走自己踩出的路
——心中大致有数地踏实前行就是我的路。
洪瑞生 20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