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正在收听 :

董萍实(1944.1-), 字三甲,号天池,别号山外山人;吉林省榆树市人;深圳大学美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孙天牧北宗山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艺术顾问;以超卓实在的学术建树安身立命、通过对传统的深入发掘、现代文化精神熔铸以及艺术本体拓创,实现审美超越的学者型创造型艺术家;“纹象山水”创始人、“北宗山水”嫡系传人。

  • 姓名:
    董萍实
  • 国籍:
    中国
  • 出生年月:
    1944.1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吉林省榆树市
  • 职业:
    画家
  • 毕业院校: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
  • 荣誉称号:
    “纹象山水”创始人、“北宗山水”嫡系传人
  • 主要成就:
    从新时代山水文化建设立场出发,“二次造山”、开风立言、重铸山水精神、引领大美雄风,实现了具有形态学、美学双重意义的突破与超越——创立 “纹象山水”、从传统深处走向了未来;阐发艺术本体奥秘、揭示形式创构规律、建构了“二次造山暨重铸山水精神系统理论”;出版《北宗山水》、《董萍实新书写》等专著;促使人格/自然精神/艺术本体之妙谛化合为一,谱写出了生命/艺术/时代精神/形式语言/传统与现代乃至东西方文化矛盾运化的交响乐章,为“人生的艺术化”和走向“诗意栖居”提供了珍贵参考。

社会职务/身份

深圳大学美术教授

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孙天牧北宗山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艺术顾问


名人经历

1944年1月生。

1960年始,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幸遇名师孙天牧(陈少梅高足、北宗山水巨匠、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成为入室弟子。精研传统北宗山水,画“李”、“刘”、“马”、“夏”,几可乱真,孙天牧先生同事张放、史怡公等教授称“名师出高徒,光大北宗,非董萍实莫属。”

1965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

之后在继续深入研究北宗山水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现发掘,得传统与艺术之真谛。所作北宗山水《王维诗意》参加了《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所撰《中国画特殊技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先后结识刘国松、周韶华、石虎等画坛巨匠,持续不断地深入生活,开拓了视野、有效地提升了生命境界。思想观念的衍化升华与自然造化的蒙养融通相得益彰,其精研传统,同时力倡创新,开风立言,从传统深处走向未来的理念初见端倪。

1978年至今,先后任教于东北师大美术系和深圳大学美术系。

1984年创作现代水墨画《月儿姣》,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了“第二次造山运动”,十余年后进入“二次造山”中期,重铸山水精神,创立“纹象山水”——同时拓创的“新北派山水”与之牴牾融汇,两条腿合力走出了一条在矛盾运化之中升华生命品格与境界的发展道路,创构、完善了“新书写·自然流”形式语言体系,实现了审美超越。其艺术浪漫奇绝、自然厚逸、旷达超迈,因与李太白诗风遥相呼应,世称“董萍实太白风”。

2001年和2003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均为国家级)举办学术联展,成功地进行了学术汇报,社会和业界反响热烈,“二次造山”步入了成熟期。

2019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北宗山水项目导师,同时出版学术专著《北宗山水》。

在长期艺术学术探索过程中,《董萍实新书写》、《北宗山水》、《山水精神论纲》、《xishuo本体》等论著,与《李白诗意》、《太白纹象》、《返扑》、《纠缠》、《门窗》、《大佛》、《山水传奇》等系列作品形成了审美创造实践与理论研究互动、民族文化精神熔铸与时代语汇创构互为表里、形式本体与真善美情境相得益彰、蓬勃新水墨艺术生命的深邃世界。

大量作品参加了国家级及国内外名家学术邀请展等高层美展,或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诸多国家级报刊发表;《现代语汇建构与水墨艺术的再生》、《山水精神论纲》、《语境的升华与生命语汇的建构》等学术论文亦发表于上述国家级核心期刊。此外,《中国书画报》《朵云》《江苏画刊》《国画家》《美苑》《美术报》等诸多报刊及央视、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山东卫视、辽宁卫视、深视等媒体亦多有评介。成果收入《今日中国美术》等诸多文献。获有“傅抱石奖”等专业奖及 “建国60周年中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奖金奖”等众多社会奖项。


 

名人成果

学术成果简介之纹象山水

“纹象山水”是中国画山水画坛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乃是一种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源点“纹”;以山川风物为基础形态、化自然景物为“纹象”;天然图像与人文符号共生、东方神韵传统魂魄与现代风采交相熔铸、人格精神自然精神物化形式“三美和鸣”、图式笔墨幻化无方自然而然、审美境界高度升华了的现当代水墨艺术新样态。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发展流变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文化建设性和创造性。

概言之,“纹”泛指天文、水文、占卜之兆、八卦意象、太极玄图、乃至于丰富多彩的民间吉祥图案(三阳开泰、龙凤呈祥、山河九鼎、冰竹纹、如意头等等),与民族传统文化关联极为密切,文字及传统水墨的两大主体——书法与绘画(中国画)皆生于纹,可以说,“纹”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源点”。

在传统文化深处,“纹”就是“文”,两者意义相通,于是它就道出了“纹象山水”的出处和文化背景;“象”则揭示出了这种造型艺术形式的本真特质;而“纹象”,则在一定程度上泄露了通往深邃高洁蓬勃创造境界的路径和事物衍生的奥秘。

“象”则是个多义的概念,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和“卦象”(人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号系统)两义。在艺术范畴,则有“客观物体的形貌”、“ 创造主体构思创意之中事物的映象”(古人讲“立万象于胸怀”,胸怀中的那些“象”即此“映象”,亦即“心象”)和“通过审美创造产生的艺术形象”等不同的概念。

至于“纹象”,乃是以山水为基础形态、由山水、物、人互化而成,亦山亦物亦人,从而升华成就的一种复合的新的艺术生命。直白地讲,就是以“纹”所造之“象”、“纹”化亦即“文化”了的艺术形象。

于是,“纹象”这个“天然图像与人文符号的共生体”就形成了特别有“文化”、“旨意深远”、足以“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并拥有独特形式美感的“象征意象”。它不仅谙合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文心雕龙”之道和大众审美心理,还有效地提升了形式语言相对独立的审美品格,进一步远离了对自然物象的被动描摹。

同时,由于象征所固有的抽象意味,一些更趋向音乐的“纹象”便顺理成章地步入了“无形大象”境界,造就了“纹象山水”意境深远、文化内涵丰厚、形式美感强烈而又独特的高洁品质。


参展概况:


国家级美术馆学术专题展

2001 《水墨三代人——刘国松董萍实王长百现代水墨艺术展》 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主办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3 《纹象山水与水墨雕塑——董萍实王长百现代水墨艺术展》 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并展览  深圳


部分其他展览

1984 《第六届全国美展》 南京

1987 《全国教师书法绘画摄影展》 北京

1989 《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 北京

1991 《中国的四季美术展》 中国 日本

1991 《第五届国际艺术大赏展》 韩国

1991  《全国第一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临沂

1992 《枫叶奖国际水墨展》 加拿大

1992  《第四届中国艺术展之董萍实 戴成有二人联展》  日本

1997  《董萍实山水画艺术展》  深圳

1998 《世界华人书画展》 北京

1998 《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深圳

2000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 南京

2001 《新时代中国画展》 北京

2001  《第四届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 郑州

2001  《深圳抽象——深圳艺术家十人联展》  深圳

2003  《董萍实太白风》  海口

2004   首届《傅抱石·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 南京

2004  《猴年马月2004全国名家书画展》 北京

2004  《水墨动向•董萍实太白风》 济南

2005  《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展》  烟台

2006   首届《台北当代水墨双年展》 台湾

2006  《色彩中华台湾行•大陆名家作品展》 台北

2006  《侨乡行•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 威海

2007-2009 《走近诗仙•董萍实师生作品巡回展》 烟台 威海 莱西 北京

2009  《文化新美学-美术史中的进化论•艺术精品大展之董萍实展》 深圳

2009  《水墨社会》 北京

2009  《第一届中国水墨双年展》  林州

2012  《2012中国(深圳)现当代水墨艺术展暨第一届国际水墨双年展》

2012  《新书写——董萍实 高永胜 隋淑霞 董昕现代水墨艺术展》  深圳

2013  《白线的张力——两岸三地现代水墨展》  台湾

2013  《一尺大千——首届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小品展》 北京

2013  《问道四方·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斗方学术研究展》 北京

2013  《文心雅趣——当代中国画百家扇面小品学术研究展》 北京

2013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十艺济南 泉韵墨香-孙墨佛孙天牧父子暨孙天牧先生师生书画精品展》  济南

2014  《白线的张力——中国现代水墨艺术大展》  济南 青岛 烟台 潍坊 济宁

2014 《时代画风——当代中国画坛三十家提名展》 烟台

2014 《中国(临沂)国际艺术大展》之《中国当代新水墨学术邀请展》  


学术成果简介之二次造山暨艺术本体拓创理论

依托着深入的艺术本体探究和长期的审美创造实践,建构了“第二次造山运动”与重铸山水精神的系统理论,相关文章多发表于国家级及大型专业核心期刊;

提出并深入探讨了“艺术是生命的语言”、“形式生命体及其建构”、“艺术创造、审美教育与人性人格的衍化升华”等学术命题;

发表了《山水精神论纲》(《文艺研究》2002·4)、《再造水墨山水语境》(《美术观察》1997·8)、《现代语汇建构与水墨艺术的再生》(与王长百合撰)《文艺研究》1999·6)、《语境的升华与生命语汇的建构》(《美术观察》2002·5)、《水墨沧桑之道》与齐凤阁合撰(《美术研究》1999·3)等相关论文,这里从略。

2005年草撰、2008年改定《xishuo本体》,收入《广东文艺批评文选 第二辑》。2006年撰《异质同构 文心雕龙》,应邀参加《危机·应对——廿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论坛》(首届),并收入其论文集。2011年撰《浩气周流 “三美”和鸣——刘国松形式本体创构管窥》,收入《广东文艺批评文选 第一辑》。2014年撰《天人和合 大美兴邦——刘兴邦西部风光摄影探究》(载《河北美术出版社《不言——刘兴邦西部风光摄影》)。


学术成果简介之《北宗山水》

“北宗山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山水与审美创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书是迄今仅见的一本关于“北宗”山水画的学术专著。

什么是北宗山水?它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和形式语言?技法技巧有什么讲究?代表人物有那些?传承发展之路为什么波谲云诡?为什么古往今来对北宗山水诸多误解且难见系统详实精准的论述?

浏览其目录,大家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本书内容之充实、研究之精深和引人入胜的学术创造——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客观存在,却又以讹传讹、扑朔迷离、莫衷一是的北宗山水,终于透过内在精神与艺术形式的融通、文字论析与视觉呈现相辅相成的学术生命整体,展示出了真谛真相。

它同时又是一本阐发中国画审美创造之道、提供稀缺营养的教科书。作者依托着北宗山水,条断缕析、层层递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其中包括对数十幅经典力作以及近二十位骨干成员的具体解析),总结出了见解独到的系统理论,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价值独特的贡献。

与晦涩难懂受众稀少的学术著作不同,此书既拥有高洁的学术品格,又拥有特殊的魅力和较为广泛的受众面——这首先在于它的内容,急专业学术研究与中国画业者和广大爱好者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之所需所急,画法、画理与深层规律融通互动,学术价值之外,兼具普遍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其次,作者摒弃了高高在上的空谈训教,努力引导读者参与探索研究实践,深入到审美创造的秘境之中,了解真知、掌握技巧技法、驾驭规律,去发掘、发现和再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董萍实教授既是北宗嫡系传人,又是性情中人,画风鲜朗,品格高尚,且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展开论述时犹如现身说法、谈笑风生,所论钩深意远、取精用弘、具体入微而又朴茂生动,不啻为审美文化经典。


学术成果简介之《董萍实新书写》

《董萍实新书写》(与董昕合著),是一本通过现当代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创构,揭示审美创造深层规律的学术专著。

该书全面展示了董萍实教授几十年来在中国画创新领域所作的深思、探索和创造,理论成果与视觉创造成果相辅相成,成为一本具有很高学术意义与现代文化品格的审美创造教育教材。

书中介绍了传统特技的演变与运用、传统书写的延承与创新、纹象水墨原创技法以及其它辅助技法与工艺文化的借鉴融汇,内容丰富、学术充实而又鲜朗、异彩纷呈,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然而,正如作者所强调指出的,对于学习、从事美术和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技法、技巧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通过全方位的修养和有效的文化性操作,促使“技进乎道”,则更为重要。画坛上无数案例证明,偏离了审美创造的“大道”,再高超的技术也于事无补。作为教师,职业习惯以及对美术教育的觉悟促使作者确定了本书的如下宗旨:揭示审美创造的深层规律、参谋并提供通往理想境界的路径、传授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与技巧。作者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不仅仅学到一些技法技巧,而期待着能够帮助心有灵犀、妙悟通神的读者朋友们,深入到生命与艺术创造化融为一的逍遥游之中,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同时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因此,作者在本书中安排了与“技法革新与文化精神的熔铸浸润”、“生命语汇建构”、“文心与诗情的视觉转换”、以及“形式本体创构中的异质同构”等课题相关联的内容,一改美术教育沦落为技术教育之时弊,渗透、强化“文心教育”色彩,使之成为“形上形下互动、技术艺术化一”的生命有机体。

与此同时,作者在和盘托出纹象水墨现有技法技巧、彰显董萍实纹象山水个性风采及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充分揭示了“新书写·自然流”语言体系拓展、衍生的无限可能,以引发热爱艺术的人们结合自身的审美胸襟,以文心雕龙,能动地展开各具风神的审美创造。如此,这本力求学术充实、品位高洁的审美创造教材,便同时具有了普遍意义。

事实上,由于本书超卓的内在品质,以及董萍实教授本身所具有的“开拓创造型艺术家”、“语言巨匠”等特质和“英特越逸”情性,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本书开“形式语言与技法技巧论著、审美创造教材及人生蒙养参考化融为一”先河的文化先锋色彩,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它意味着“审美创造暨艺术本体创构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


名人评价

周韶华(中国画气势派领袖、教授):天马行空、弘道养正的董萍实,令人振奋地建构了一个壮阔恢宏又充实精微、理性精神高扬又自然而然、切近现代人心灵又玄远深邃、超越现实又亲切质朴、自然生命与自由人格本真气质本真激情高度契合,同时极富形式美感的大文化篇章……他终于把自己的生命和人格与宇宙生命、艺术生命化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步入了圆融通透无碍无滞、生生不息的化境,在艺术上实现了重大转折。取得了重大突破(摘自其《董萍实重铸山水精神赞》)。

刘国松(现代水墨泰斗、教授):萍实直言不讳我和周韶华对他的影响,但又坚持与我的画风拉开距离,那种特立独行、胆敢独造的精神无处不在……创造,永远是艺术的真谛。艺术家在美术史中的定位,艺术品的价值,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都在于创造。在我看来,董萍实是开拓创造者中的一员大将(摘自其《创造者董萍实及其艺术世界》)。

翟墨(艺术美学家、教授):董教授的艺术既十分传统,又十分现代,明显地具有超越主客、古今、东西、中外对立的“融创性”。他的创造,使我再一次联想起一副佛家楹联: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进肚里放出光明  两手把大地山川捏扁搓圆撒向空中全无色相

鲁虹(美术批评家):看董萍实与王长百的画展,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他们师生二人虽然都潜心研究过西方现代当代艺术,但他的们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却并没有用水墨的媒材去简单地转译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语言,而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传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转换和创造。这恰恰的使他们分别找到了一条从传统走向未来的道路,这在强调民族身份的后现代语境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日本著名作家兼理论家大岗信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类文明的产物一切都隐藏在过去的时光中,而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认真发掘它,以便获取未来。他还深刻地指出,杜甫、李白等伟大的人物属于未来,能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我们就可以进入未来。因为,艺术最伟大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把过去变成未来。我并不知道董萍实与王长百看过大岗信的这段话没有,但我感到他们与大岗信的心是相通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建构在一起的深层原因(摘自其《由传统走向未来》)。

孙振华(美术批评家):现在从事水墨创作的人很多,为什么成就各有不同呢?我感到董萍实王长百师生有一个很突出地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学养。从董萍实的画论中,我除了理解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还读到了他读书和思考的生活过程,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我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们对水墨现状清醒的认识以及他们有针对性地从水墨艺术的实际境遇出发,所采取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这次在深圳办展览,我才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原作。说实在的,我感到惊讶。也正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我看到了水墨艺术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重新洗牌”的信心。我为他们没有参加前年“重新洗牌”的展览感到遗憾(摘自其《由传统走向未来》)。

傅京生(美术批评家):董萍实作品所具有的特殊的智性因素,使它的生动性与中国文化中的诗意内涵具有了共同的审美本质。一方面,他的作品所内蕴着的诸如符号学等智性因素,使之具有极为方便、准确穿透人心的力量,因而在人们需要高智性含量的审美类型的时代倍受青睐;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作品成功地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姻,从而使他的艺术与当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处于共时时空,再加上形式语言 “奇语独造”,浩气周流,余味无穷,极为好看,以及作品所具有的“外道内儒”内涵及现代文化品格等因素,从而成为现代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象征。

那个被中国古人称为“无”的“第三空间”(即唐·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那个“寰中”,亦即萍实先生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中国人亘古依然的“道法自然”的观念,暗中支配着董萍实艺术创作的不成文法。使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形上观照”,排列出了类似交响乐之“音乐总谱”一般的“符号阵列”,并用以象征各类复杂的人文现其后隐藏的使之和谐发展的内在关系……

于是,也就是在如上意义上,蕴涵萍实先生技法语言中的基本思想原则,无疑可以作为“火种”,在当下的文化时空传播;进而言之,倘若这“火种”点燃照亮我们思想的火炬就一定能够照亮我们思想中的一大片未开垦的学术飞地

董萍实先生有着极深浑的传统绘画功底从他所作的传统北宗山水可以看出,萍实先生早期的绘画,宗法的是唐末、五代、南北两宋等山水画大家的传统;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 “照耀千古”、“标程百代”属性的画坛大师的技法传承关系——在萍实先生1976年所作传统北宗山水中,雄峻的大山丛中,峻巍的山势以及山石坚硬的质感,造成了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仔细品味此作,山间云雾缭绕,山脚溪流淙淙,景物气息旺健、朴茂,气格清雄、爽利,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使人感到自然造物的勃发生机与雄浑博大,给人以能“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的印象。

此外,在萍实先生与山传神、写山真骨,而气骨玄邈、灵通神迈的精湛技艺之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对西方写实手法中的空间意识高水平的把握。这是一种立足中国文化传统而自由同化异域文化元素的高水平的把握,早在1976年,萍实先生即能够立足于如此层面,以如此方法融会贯通中西视觉文化资源,实在令人钦佩。

当萍实先生进入充满现代智性因素的视觉创造领域以后,中国绘画文化中的既有技法理论以及与之相应的崇高的价值取向并未抛弃和被瓦解,在语言结构已经焕然一新的董萍实艺术语言建构中,既有的神圣观念仍然在他的已经焕然一的形式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当旧有传统山水的森严肉身,已经着崭新的形式语言建构迅速消蚀之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山水文化中的神圣精神内涵并未亵渎,它们作为灵魂,仍然活在董萍实的崭新形式语言建构之中。

事实上,在他的“二次造山”初期,萍实先生即已经对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纹”文化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还原。嗣后,在“太白传奇”中,他又以仓颉造字的精神,将中国人所崇尚的“意象图腾”境界发展到了较高的层次。(摘自其《太白传奇中的儒家内在之骨》、《董萍实艺术创造之我见》)

齐凤阁(美术理论家、教授):这个画展名称为“新书写”,前几年董教授出版的一部著作也叫“新书写”。我理解“新书写”就是董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建构的水墨艺术语言的新体系,及其所开拓的水墨画的新天地。其本质特征是拓创,是个性化,是超越传统水墨话语的新形态。

现当代画家的艺术探索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一个是如何对待西方现代主义?往往出现两种类型:一类是植根传统、固守传统,为传统所囿,无创新可言;一类是以民族水墨媒材转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丧失民族特色与传统根基。董教授均不属于这两类,而是第三者。

他自1960年始便跟随传统北派巨匠孙天牧先生学习北派山水画,长期以来遍临北派大家,又融汇南派山水技法,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真知灼见。孙天牧先生对他寄予厚望、曾手书赞誉其“重铸北宗山水精神,引领天地大美雄风”。

他自80年代便力图走出传统,提出在深挖传统中走向未来。他在这个展览中呈现的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现代艺术形态,当然首先得益于他的观念更新、艺术理念的现代,得益于他的勤于思考。他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创作之余,执笔为文,不仅出版了形式语言本体创构方面的学术专著《新书写》、技法理论著作《中国画特殊技法》,而且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诸多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破缸建场”、“第二次造山运动”、“生命语汇建构与语境升华”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命题并付诸实践。破传统之缸,建现代艺术之场,创立了“纹象山水”。

非常可贵的是,他不是以西方中心主义、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整合传统,而是以现实关怀、人文关怀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气息,表现时代精神与当代性。以“新书写”、“纹”——“纹象“的生发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新的形式语言体系,富有原创性和现代性,作品中涵咏阐发的,是他重铸的山水精神,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精神。因而,他的艺术便具有了时代的文化品格,实现了具有形态学、美学双重意义的突破与超越,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从本体上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摘自《在董萍实新书写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宋衍申(历史学家、教授):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与他的性情、人格、作为毫无关系,以至于名不符实,但外号却是错不了的,那是他的本质特征与公众对他的由表及里的观察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

“董太白”之所以美,是因为一个现代自由知识分子通过“李太白”这个媒体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实现了同化,而董萍实的人格及生命境界,则由此得到了完善与升华。

《太白传奇》之所以美,美在形式及语言方面的完美创造和内在精神的熔铸,以及二者的契合。透过太白纹象,人们可以感到自然精神、人格精神、艺术精神和合的力量和美丽。(摘自《美哉“太白传奇”,美哉“董太白”》)

巴巴拉·克里斯多芬(BSF中国有限公司文化交流经理、艺术学博士):坦率讲,我在世界各地看过许多美术作品,董教授的作品使我受到了少有的震撼和感动。你们不用翻译,我感受得到,他是用心用生命和激情在创作,噢!我感受到了,那奇妙的冲击力、那来自艺术本身的魅力、还有教授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名人感悟

出于撰写学术论文的习惯,在完成编辑老师留给我的作业(写一点从艺感悟)时,我又随手打出了”关键词语“四个字,那就顺其自然写下去吧——此文最想表达的,就是”感激“,在这里,我要郑重其事地对我一向挚爱的艺术说声:谢谢!

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一个普普通通人家普普通通的小子,竟然有机会结识了“艺术女神“,而且,在苦乐其中、不离不弃、恍然如梦的长期探求追索之中,竟然”误入(了)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

俗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当然也不例外。说起来我的”活法“,颇有些艺术性,也有点”傻“,自从小时候遇上了王大维老师(一位非常令人尊敬、曾经留学日本的油画家,是我的启蒙老师)和孙悟空(小人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神通广大惩恶扬善的英雄,我也属猴,所以和老孙特亲近)、喜欢上了画画,转眼大半辈子过去了,沉醉其中的状态就一直没有改变。于是一来二去,艺术给了我越来越多的知识、越来越多的觉悟、越来越多的没事偷着乐乐的本事。

其中,也不乏真切的感悟,它们大多“潜伏”在我的文章和著作之中,偶尔也以“格言”的名义亮亮相,如《中华名人格言》和《中国当代诗词.格言名家精品集》里边作为优秀作品收录的几段话,虽然是我十几年前杜撰的,至今看来,却一点也没有过时。它们是:

拓创多坎坷,苦心志,劳筋骨,自然山重水复;

逍遥无羁绊,揽雄风,排愁云,图画柳暗花明。

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对传统的尊重,更需要新的创造及对传统的超越。

作为生命的语言,艺术乃是创造主体、客体与艺术本体生命的共同体;若着眼于人生命境界的升华及其与艺术的关系,则可称之为“生命之舟”,它将有效地帮助我们脱离物欲苦海,而趋向于“诗意栖居”。

一幅画的优劣,关键在于它的内在品质,而与其“外包装”无关。内容、尤其是精神情境的“真”、“善”与本体建构的成熟完美,才是我们赖以做出正确判断的“金标准”。

人活一口气,艺术亦然。作为人生命语言的“笔墨”,将随着人情绪、心境、及生命状态的任何变化而变化,怒气则“冲冲”,喜气则“洋洋”……因此,“养吾浩然之气”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诗意画可谓汗牛充栋,然大多处于“浅表描摹”与“写实景物加搔首弄姿小人”状态,与诗意及诗意的阐发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视觉语言的诗性再造势在必行,“套话”、“俗语”可以休矣!

“书写”乃是水墨的本性。“书写”所涵咏的情性、意欲、理念,乃是心之灵——一种生命体验及文化积淀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它使水墨拥有了灵魂,洋溢出了蓬勃的文化精神,远离了滥化了的效果制作。

透过上述几则格言,不难看出本文的另一个关键词语:生命同化。事实上,笔者与艺术“老铁了”的关系显而易见,我的心思也很清楚:希望钟爱艺术的人们,能够尽可能多的深入到艺术本体之中,破解其奥秘、领略其规律,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在结束这篇“作业”之际,我还想赘述两点:1、“沉醉不知归路”云云,出自“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在十几二十来年的思绪之外,还有一个几十年一直没有改变的感悟和思想也颇有些参考价值:个体人对于艺术,最值得称道的态度乃是:“无待”!只管爱!


 

名人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获奖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更多

名人辞典

名人辞典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技艺简介
  5. 主要成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