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名人经历
黄波, 号垣庐。四川成都人。 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四川省残联副主席。 1958 年生于四川成都。 自幼好古文书法, 问学蜀中, 遍访名士。 有幸 得到余兴公、 李诗鍔、 杨国才等饱学之士教诲。“秦以后书不读, 汉以后字不习 ” 。 1977 年 开始, 历时二年, 摹写编辑新中国出土商周铜器的铭文,成《殷周金文集录》一书,后由四 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 年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徐中 舒先生。参加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编写工作。八年时间里摹录甲骨文原拓 字形五万余字, 卜辞例句二万余条, 并编写其中第十一卷。 1988 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间受徐中舒先生治学思想影响,确立了在古文字学、先秦史及书法金石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并写成《甲骨文契刻风格与断代的关系》等文。 1992 年发明仿宣水写纸并编写字帖, 次年五月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得到张爱萍、 彭冲等领导接见。 赵朴初、 启功、 张仃、 刘炳森、 康殷等先生的题字肯定。 曾连任五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四川省残联副主席, 四川大学历史系助理研究员、获团中央自 学成才表彰。 2006 年到北京专注于汉字形意学研究, 期间问学京华, 以文会友。 2009 年创办北京学语草堂, 教授文字学、 书法、 篆刻, 并以传统国学经典的传承为己 任。 2016 年起任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燕南书院院长至今, 在凯博学校开设书法篆刻课 堂, 及说文解字公开课, 指导国学实验班教学规划, 提出教育、 养育、 化育的育人之道, 文 脉传薪, 言传身教。 2017 年 11 月 24 日 作品入选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 “一带一路 水墨香江 —— 书画艺术交流展 ” 。 2018 年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 · 书法卷》 (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现代及当 代书法家名录。 《中国美术选集》作为《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 的姊妹篇, 本书继承《中国美术 全集》 的出版精神, 填补《全集》一书对清代以后对中国美术记录的缺失, 以中国美术发展 进程与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为线索,全面展现近现代、当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和成就, 是承接《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之后又一美术史诗文献巨著。
2021年 书法作品入选《中国邮政·百年献礼珍藏邮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珍藏册》
2022 年 8 月 10 日 于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举办 “ 道源文宗 · 字说老子 ” 黄波书法篆刻展, 展出 《道德经》 甲骨文书法及篆刻作品 81 幅。
著作: 《 甲骨文字典》 《殷周金文辑录》 《隶书通论》 《书法仿宣水写帖》系列
名人成果
黄波,号垣庐,西蜀人,一九五八年八月生于四川成都。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残联副主席。
1977年开始,历时二年,编辑《殷周金文集录》一书,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参加徐中舒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编写工作。
1992年,黄波先生发明了仿宣水写纸,并编写字帖十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2007年在北京创办“学语草堂”,授书法金石之学。
2014年创办“北京燕南书院”,讲授《说文解字》,传统经典导读。
名人评价
大雅翰墨,斯文在兹
--黄波先生书法艺术欣赏
人类文明时间维度的书写
从人类最初灵性萌发的甲骨文走来,到大篆(浑厚朴茂)的蓬勃粗犷,再到小篆(瘦劲挺拔)的一统天下,走向隶书的端庄博雅、古朴厚重,直到楷书的端庄工巧,和行草的纵任奔逸,看黄波先生的书法,就如同在看一幅中华文明从远古风烟滚滚而来的壮阔历史画面。
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象形文字时代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们的生活和思考形态似乎历历在目,而从商周到秦王朝,文字一如社会的发展,从纵横列国到一统天下,大篆的浑朴之风逐渐走向有规范和标准之美的小篆。隶书的雄起,又代表了汉朝文化沉雄博大的总体风格,而楷、行、草书则写尽唐宋盛世风流。
艺术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更有灵魂之美,而中国文字作为现存最完整的古老象形文字体系,它的书写艺术更是创造着一种历史、自然与灵魂对话的独特意境,恍惚中就可时光回溯,穿越数千年。或农耕渔猎,或金戈铁马,看人间兴衰,叹物荣物枯。黄波先生之书法,是跨越时间维度的书写,是通于先古灵魂的墨韵,是文化血脉之传承体现。
黄波先生之书法,笔酣墨饱,力透纸背;有象形之意趣,有会意之神妙;朴拙雄浑,绵里裹铁,时而峥嵘奇险,时而逶迤延绵;时而飞流急下,时而流觞曲水。似可见铁马冰河,也可闻歌笑鼓箫。既有怀古追远,古意力透三千年,又有与时偕行,形意恣洒新墨风。
以文载道,茹古涵今
孔子以文载道,书法亦是如此。自古,书法是文人的书法,而不是“书法家”的书法。一位书史留名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必定有人文价值的强力支撑。书法作品所蕴藉的人文价值就是书法能具有的最大张力。宋代文豪苏东坡也说,“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技法书写,不是所谓“线条”的艺术,而是具有灵魂的文字。抒写艺术,是精神高蹈的文字书写艺术。没有精神高蹈的灵魂的文字抒写,其实是不可以称之为书法艺术。黄波先生首先是饱学之士。先生一九五八年八月生于四川成都,半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下肢残疾。自幼好古文书法,问学蜀中,有幸得到余兴公、李诗鍔、杨国才等饱学之士教诲,“秦以后书不读,汉以后字不习”。一九七七年开始,历时二年,摹写编辑新中国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成《殷周金文集录》一书,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年,黄波先生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参加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编写工作。八年时间里摹录甲骨文原拓字形五万余字,卜辞例句二万余条,并编写其中第十一卷。一九八八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其间受徐中舒先生治学思想影响,古文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写成《甲骨文契刻风格与断代的关系》等文。一九九二年发明仿宣水写纸,次年五月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举行书法字帖首发式。得到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康殷先生等书法家的高度评价。
教学相长,文脉传承
二零零九年八月,先生在北京创办学语草堂,旨在传承中华传统小学功夫,师友相聚其乐融融。二零一六年起任北京凯博外国语学校国学部主任,燕南书院院长。
中国古文字的学习研究,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三十多年来黄波先生一直沉醉于斯,并以此追求作为生活的依托和高标。对于甲骨文、金文、简帛书的字源研究,强调其严肃性、科学性。徐老一九八三年亲自手书《怎样考释古文字》赠与黄波先生,先生多年来一直珍藏身边,作为治学的鞭策。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一直将古文字形意学作为研究方向。黄波先生对学生说:“身为中国人,我们愧对汉字。汉字不但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人类唯一到今天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作用,怎么样评价也不过分。从“立象尽意”到独立的书法艺术,其深层的演变轨迹,以及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等等,我们还所知甚少。单从书法艺术来说,是中国文化人学问、境界的心灵流露,是思想交流的媒介。他涉猎广泛,金石玉砚、民俗美食、古典文献学、书法文献学等各有精研。当然,先生于书法,是自幼相习,十八岁就遍临诸家碑帖,真、草、隶、篆俱能心手相应。
他提出“书法和文字互为表里,诗教和乐教互相生发”的教育理念,以文字书法和诗乐对孩子进行养育、教育、化育的次第教学。黄波先生在学校陆续开设了“甲骨文书法”、“本源识字法”、“汉字意形学”、“说文解字”、“文字解经典”、“中国书法篆刻”等课程,在数十年教学相长过程中,对于文字学的精研探索和总结愈发深入,对于中国古代经学、史学的文字学解译工作也日益深入,其书法更是笔耕不辍,人书俱老。
文墨相生 气韵纵横
早在唐代,张怀瓘就提出“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书法没有“文气”就没有内涵,没有文化的浸润渗透,只如浮云过眼,难以细品。黄波先生书法之“笔墨”,都是以深厚的“文”做基础的。遒劲有力、朴拙雄浑、风姿流转的书风背后,是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足印。以《<水墨香江>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书画交流展》的作品《宅兹中国》为例,“宅兹中国,礼福自天”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是“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本幅书法以甲骨文写成,后配有《易经》:“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作品古朴大雅,浑然一体,于充满艺术性的笔墨中体现先生对于中华文脉绵延兴盛的信心与祝愿。书法之文,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占有,或身份的表识,更是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在我们血脉中不变的基因传承、和可变的包容性开拓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黄波先生这样的文化根源,才能真正具有生动而神奇的笔墨,一笔一画饱含学术意义和文化气息,有了文人的人格和品性,于流转的神韵和酣畅浑朴的风姿中,又处处可见书法家豁达而奔放的性情,和高远淡泊的意境,亦狂亦侠亦温文,恣意挥洒如流年汹涌,朴拙雄浑如岁月留痕,圆转流畅似斗转星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趣。此中之美,为内力外扬之美,为文化血脉之贲张,为纵横时空之境界美。
名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