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名人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正在收听 :

李建,原铁道兵二师战士,1970年11月入伍,1979年退役。退休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编审(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姓名:
    李建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广东湛江
  • 职业:
    退休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编审
  • 荣誉称号: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主要成就:
    曾在《人民日报》副刊(美术专栏)、《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书法作品。2020年4月应有关部门邀请,为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火星探测任务题写中国书法“天问”、“天问一号”名称。

社会职务/身份

曾任中国核工业系统,副编审职称


名人经历

我50年代出生于广东湛江,祖籍四川广元。从小对艺术感兴趣,工作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脱产学习了一些油画专业知识。

70年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9202部队服兵役。1979年至2015年,一直供职于中国核工业系统,副编审职称。

60年代,国家在小学阶段设置毛笔字课程,我上四年级每周有两节小字课,五六年级每周有两节大字课。我在那时除了我大哥早于我练习毛笔字而对我有影响和启蒙外,小学的毛笔字课程让我真正喜欢上用毛笔字写字,并产生了爱好,从而确立了写好毛笔字的初心。后来的人生旅途中,不论我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工作,我都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并成为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持。

60年代,在我家那小地方新华书店里,只能看到颜真卿的《多宝塔》和《勤礼碑》、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正因为碑帖的匮乏和单调,使我在循环往复的临摹和练习中,比较扎实地筑牢了正楷的基础。

70年代,我在秦巴山脉的大山沟里当兵。通过部队出版物看到大多是毛泽东诗词和书体、郭沫若先生的字。他们别开生面的书写方法和表现形式,使我在学习他们的字体中,慢慢摆脱了“颜柳病”的工凿呆板,继而对行书和草书有了新的认识。对毛笔书写的提按使转、顿挫迟速、浓淡虚实,乃至书体的字法、墨法和章法,这些“书法”元素的构成,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因为宣传工作的运用和业余时间的习练,我由楷书转向行草书的流变,也产生了锋发韵流、妙参造化的效果,跃上了一个台阶。

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勃兴,历代名家、名碑、名帖不断被发掘和出版。随着故宫及各大博物馆的开放,大量未见未闻的经典法书真迹公诸于世。与此同时,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过程中,境外博物馆掠夺和收藏的书法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让我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大开眼界、廓然洞豁。每当游历于这浩如烟海的珍宝之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倾心的临池之作,真可谓“爱山登万仞,乐水泛千舟”!

得益于这个高科技传播的时代,让我们比前人有优越得多的学习讯息,有比前人更为考究阔绰的物质条件。我倍加珍惜大好条件和时光,心无旁骛,泛舟瀚海。举凡甲骨文、大小篆、隶书和魏、颜、柳、欧、楷,羲、献、苏、赵、行,章草、小草、大草和狂草,各种名家名碑名帖,我都一一心摹手追,其乐无穷。勒秦篆的游丝铁线,摹汉隶的古拙刚健,追晋人行草的飘逸潇洒,握唐楷的正大法度,法宋人行楷的直抒胸臆,观元明清名家名流的个性风尚。学源于思,积贤为道,取法乎上,至诚如神。

几十年来,我选购了大量的碑帖,打印了很多未曾出版而发表于网络上的稀见书法作品,得之习之,锲而不舍。因而不计寒暑,不问节假,自甘寂寞,享受着孤独,把可得的时间,倾情投入,尽献不吝。我视中国文字为“金银”,把书法看作是超象物外,能移人情的“圣灵”。故为之癫狂,而如痴如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以为,光会写字或写得好字,并非是书法,更不是艺术。点画结字有高山坠石之势,锋颖毕呈之精,形质有神采,行气有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章法计白当黑之谋篇布局,气息格调的雅俗高低,都与人的学问和修养密不可分。所谓“功夫在诗外”“外师造化”,意指要多用功于读书学习上,阅读《四书》《五经》,品鉴古典名著名篇,吟诵唐诗宋词。还要弄懂一些民风民俗。书画当随时代,还应关心时事,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表现当代精神风貌。“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修养的高层次,只有具备这样的气度,方能从单纯写字匠人的囹圄中走出来,驾驭学养高、悟天机的好作品。“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草如蒿”,宋代书家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我写书法,纯属个人爱好。从未为此立志向、定目标,也未加入任何艺术团体和机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的我,习练书法始于方正,终其变化,一意于书法的气质和品味。几十年来,纵任天性,不求闻达,“只管攀登不问高。”在此过程中自得其趣、其意、其乐!

读初小时,严老师在我的作业上批语:“字迹潦草,鬼画桃符!”严老师说的“鬼画桃符”,让我永生难忘,感恩不尽。一生只为写好字,一生只做一件事,足矣!(作者 :李 建)


 

名人成果

李建的书法作品得到观众广泛的好评和喜爱。多年以来,为多家企事业单位,部队,个人,公益活动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在《首届中国榜书大赛》、《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嫦娥”碑海内外书法作品展》等多种、多次书法展览、比赛中得奖。作品入编《当代实力派书画家润格作品收藏大典》、《全球华人书法名家作品典藏》等书刊。曾以中国书法家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中国集邮代表团访问英国,多次进行中国书法交流展示,并现场创作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副刊(美术专栏)、《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书法作品。2020年4月应有关部门邀请,为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火星探测任务题写中国书法“天问”、“天问一号”名称。

2018年7月22日,书法作品唐.王维诗《汉江临眺》,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版》。

2018年10月25日,书法榜书作品“运筹大略.务其精纯”,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4月24日,受邀为中国行星探测任务题写《天问》,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题写《天问一号》。

2021年2月,被授予《航天文化大使》称号及荣誉证书。

2021年9月28日,由铁道兵文化网推介的《李建书法作品欣赏》(56件),在腾讯网《美篇》获5.1万读者。

2021年10月3日,《李建书法作品欣赏》由《新华网》客户端转载,观览峰值为41.6万人次。

2021年12月,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助残公益使者”。

2022年5月,为国家航天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科教记录片《你好.火星》(5集)题写片名,同时题写全套5集栏目的标题,观览人数为224.2万。


名人评价

记 书 法 家 李 建

今日,李建先生来电话。疫情隔阻,好久不见,格外亲切。我们互致问候,祝愿疫期期间平安、健康、吉祥。

李建先生已是造诣非同一般的书法家。但是低调的他总是说,我只是个书法的耕耘者、传承者,“书法痴人”。

同时李建先生也可以说是一位“抗疫达人”。此话怎讲,后边说。

前几年,国资委推荐我到中国核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独立董事。认识了书法家李建先生。李建先生是中核建公司办公厅负责企业形象宣传工作的副编审。我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欣赏书法。很快,我成了李建先生书法的粉丝。知道了李建先生从小喜好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笔耕不辍。在书法的瀚海中探索和游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李建先生的书法创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刋登了李建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唐代王维的诗歌《汉江临眺》。书体行、隶融汇,具有独特、独创的书法美学价值。有专家们称为“汉江体”。得到广泛好评。当年10月25日,距上次仅仅3个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再次发表了李建先生的一件作品。是楷体榜书“运畴大略,务其精纯”。排发在“笔墨流金40年”专栏,书法作品仅此一幅。作品大气磅礴,敦厚沉稳而不失灵动。引发又一轮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为了总结我学习欣赏的成果,也为了向网友们介绍什么是真正的书法,2018年9月到11月,我连缀4次,以“高手在民间一一书法家李建先生”为题,在微信“朋友圏”推出文章和李建先生的作品。

李建先生的书法创作,引起艺术界、书法界、媒体的关注和重视。2019年1月31日“人民网”首发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书法学、新闻学双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立新先生对李建先生的专访文章。

文章开篇就说:“他是诸体兼擅的书法全才,书画俱佳的艺术通才。几十年来,他不慕虚名,远离喧嚣,潜心创作一一”然后推出震憾人心的标题:“书坛大隐李建”。

文章写道:“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碑帖冶于一炉,食古而化,其书法即有碑的高古苍劲,又有帖的秀逸萧洒”

“(欣赏李建先生的书法作品)犹如纵览一部中国书法史,举凡甲骨文、大蒃、小蒃、隶书、章草、小草、魏碑、颜楷、无不精擅,叹为观止。”

“我尤其喜欢他的章草。他的章草由隶书自然进入,给人以水到渠成灿然成章之美。”“没有当下章草创作中的矫揉造作,鼓努夸张的风气。”

“李建先生还擅长大字榜树······他即兴濡墨挥毫,只见下笔千钧,落墨有神,满纸正大气象,直追汉魏晋唐。”

“他(李建)强调,各门类艺术可以触类旁通。绘画和书法有很强的互通性,两者相互附益,以书入画可以得笔法,以画入书也可得墨法和章法。”

“由于打通了书画之间的藩篱,他在两个领域中均得到了不凡的成就。”

“他逐步认识到那些被虚荣和名利驱使的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般的虚妄。于是,急忙掉转头,一意真知真学······埋头耕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杨立新博士的专访很快被诸多媒体平台转发。得到艺术界、书法界和李建书法粉丝们的肯定和推崇。

2019年2月3日,又一篇关于李建先生书法创作的重头文章,在搜孤网发表。这是李建先生的粉丝们策划的一次活动。文章题目《9·对话书法家李建先生》,由中核建宣传部门供职的新闻学博士、乡愁作家巩勇精心拟定釆访提纲,李建先生在纸质稿上用铅笔逐题手写回答。共写10张纸,正反两面20页。

在文章中,李建先生对自已过往的书法研习、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回顾。文章为李建先生书法创作成就的肯定、褒扬、传播、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有说服力的材料。特别是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方法和路径。在论述“系统学习,有序传承”重要性时,按照历史脉络,详细提供、列举、点评了50多年来,李建先生临习过的40多种(本)碑帖。

我常常在想,李建先生书法创作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这次疫情期间,因为有充分的时间,我仔细阅读欣赏了李建先生的微信“朋友圈“九宫格。也算是一次研究吧!我觉得以下“三要”或精神,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要有情怀。別的不说,就说这次抗疫。李建先生高度关注疫情的发展,自觉投入抗疫斗争。从2020年1月1日到4月8日(武汉解封),他制作发市的个人抗疫“朋友圈”九宫格共有51个。按平均每个九宫格转发、刋登抗疫内容的图片7张,自创的书法作品2幅,那么共发出抗疫图片357张,书法作品102幅。仅仅大年三十夜就发出抗疫九宫格5个。这都是个人自发行动,是个人情怀所驱使。没有组织、领导的要求、指派。前面我讲,李建先生是“抗疫达人”就是从这里说起。

九宫格,成为李建先生述发情怀的激越平台,成为李建先生展示书法成就的高光艺廊,成为李建先生联系粉丝的通畅桥梁。

其次,要不怕累。一年365天包括双休日、节假日,李建先生天天到办公室,早来睌走。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每日创作、临帖,提笔研习不下8个小时。抗疫期间,除去抗疫的书法作品外,共创作其它内容的书法作品400余幅,两本长篇书法册页。同一时期临习了9种(本)碑贴,包括赵孟頫的《嵇康絶交书》、《奉別帖》、《感兴诗》,《龙门二十品之四品始平公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四品魏灵藏造像记》,汉中《石门颂》、《石门铭》,《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阴记,《宋赵佶草书千字文精选·宋黄庭坚草书》。他的九宫格绝大多数在半夜推出。请想想这些是何等繁重、辛苦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从他身上我真正体会了汉语中的“如饥似渴”、“一发而不可收”、“笔耕不辍”的至深境界。一位重要报纸的头版编辑也是李建先生的书法粉丝。他感叹地说,李建先生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功夫研习书法,古代不多,现代少有!

再次,要有基本功。李建先生时时强调,必须下功夫临习碑帖,必须学习绘画、造型能力。在他看来,这两样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请看他写在九宫格里的这些话:“不临碑帖不得根本,不研习碑帖无法长进,很难提高。”、“(临碑帖)写一笔一划的字,做一丝不苟的事。沉不下心,耐不住寂寞,很难(成功)!”、“······经典名帖,要慢嚼细咽,才能消化吸收。(我)曾经多次临过(经典名帖),(但)囫囵吞枣,不解其所以然。”、“取法乎上,向古人先贤的经典(碑帖)学习,是练好书法的不二选择。”、“艺术的根本就是造型,芭蕾舞是(人的)形体塑造和动作雕琢的统一体,谓之美仑美奂,书法亦然。”

书法成功要有这“三要”或精神,艺术成功要有这“三要”或精神,其它事情成功同样要有这“三要”或精神!

这是我抗疫宅家时,看得更加清楚的一个人生道理。

(补充。202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本报4月24日电(记者冯华)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继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李建先生告诉我,“天问”、“天问一号”中国书法的书写,是他应有关单位的约请而书写的。

2020年4月24日17:00,我给李建先生微信发了以下推文“啊!太好了!向李建先生表示热烈祝贺!这是李建先生书法创作的重大成就!将载入人类和中国航天史册,载入中国书法史册。两款字大气、遒劲、潇洒,具有张力、冲力、定力。契合和符合这项伟大工程的科学形象和文化形象。”)

石 成 梁

2020年3月9日记于海南神州半岛


名人感悟

我以为,光会写字或写得好字,并非是书法,更不是艺术。点画结字有高山坠石之势,锋颖毕呈之精,形质有神采,行气有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章法计白当黑之谋篇布局,气息格调的雅俗高低,都与人的学问和修养密不可分。所谓“功夫在诗外”“外师造化”,意指要多用功于读书学习上,阅读《四书》《五经》,品鉴古典名著名篇,吟诵唐诗宋词。还要弄懂一些民风民俗。书画当随时代,还应关心时事,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表现当代精神风貌。“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修养的高层次,只有具备这样的气度,方能从单纯写字匠人的囹圄中走出来,驾驭学养高、悟天机的好作品。“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草如蒿”,宋代书家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我写书法,纯属个人爱好。从未为此立志向、定目标,也未加入任何艺术团体和机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的我,习练书法始于方正,终其变化,一意于书法的气质和品味。几十年来,纵任天性,不求闻达,“只管攀登不问高。”在此过程中自得其趣、其意、其乐!

读初小时,严老师在我的作业上批语:“字迹潦草,鬼画桃符!”严老师说的“鬼画桃符”,让我永生难忘,感恩不尽。一生只为写好字,一生只做一件事,足矣!(作者 :李 建)


 

名人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获奖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更多

名人辞典

名人辞典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技艺简介
  5. 主要成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