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北京发思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廊坊市创办头发博物馆 总经理
北京民族园唐人街二楼头发艺术馆总经理
双奥博物馆特邀研究员
名人经历
中外头发雕塑艺术创始人、发明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研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发思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擅长多种风格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的创作,耗时六年所研发的头发雕塑技术填补了古今中外在这一项目上的空白,这一项目的成功发明吸引了中外四百多家媒体的重视和争相报道。该项目于2012年6月6日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用发雕艺术记载和传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结发夫妻”等古老且有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既然今天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发雕艺术,那就让我们从“头发”说起。
头发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多种功能,如保护头部、保持体温和美化外表等。在许多文化中,头发也是身份、信仰、传统和美学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的“头发”从来都不仅仅是头发,也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它是人类文化范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头发”有着独有的特性,承载着民族、家族和自己的基因,且千年不朽。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意识反映,也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文化构建的象征符号。“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历史上成汤剪掉头发以替代自己的身体祭天祈雨,杨贵妃剪发以示向宠爱自己的黄帝代首谢罪,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二月二剃龙头”等习俗及历史故事都表明头发可以作为人体的替代已成为一种民俗和文化的重要符号,此后更有乾隆帝修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金塔用于保存其母亲的头发以示孝敬。可见人类将头发升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
我国古人将头发喻指为“青丝”,“青丝”多是女子用来传情与定情的信物。古代女子如果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赠送给男子作为定情物,就形同她把身体交给了深爱的人。不仅如此,关于头发,从古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那就是女娲和伏羲因其头发在水中相遇而结为夫妻,这个神话故事给头发撒上了一层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盼而流传至今。
古今中外,头发与情字密不可分,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结发夫妻”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字句,直接关乎于爱情和亲情,关于这四个字的由来其文化渊源颇深,我们先来说说关乎于婚姻的“结发”。“结发”是古时候人们结婚前定亲时不可缺少并且是十分重视的一种仪式,女子许配人家以后,要用一种特殊的叫做“缨”的丝绳将头发束起来,以向众人表示她定了亲事。直到成婚的当夜,必须由新郎亲手解下“缨”,他们才算正式结为夫妻。唐宋以后,进行结婚仪式时,其中一个重要不可缺少的仪式就是进行合鬓。既新婚男女各自剪下自己一缕头发,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在一起象征着血脉相融,因头发还具有永不腐烂的特性,所以结发仪式也是寓意着爱情恒久、白头到老的美好期愿和誓盟。这就是人们把第一次结婚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关于用“头发”来表达人们三情的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习俗,在遥远的西方国家也亦如此,他们从17世纪开始盛行用头发来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寄托和爱意。他们会把“头发”镶嵌在首饰中,这种镶嵌着头发的首饰能够盛行和普及要归功于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她一岁生日时,她的母亲就将一枚装有自己与丈夫头发的心形吊坠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了她。与头发有关的爱情故事还有众所周知的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伉俪情深的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早在二人订婚后的第四天,她便向他索要了一缕头发,将其放入心形的吊坠盒中日夜佩戴。
在西方国家这类镶嵌了头发的首饰除了人们表达爱意和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以外,它还作为一种纪念勋章用以表彰将领和大臣们一生的功绩和成就。由于头发有着不易腐烂便于永久保存的特性,这些镶嵌着“头发”的首饰先后分别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和英国皇室收藏,在那里,这些镶嵌着头发的首饰继续向人们证明着人类超越死亡而永存的爱和人们在生死之间无法断开的情感。这是人类该有的样子,长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淡忘了用“结发”进行婚姻的誓盟,淡忘了用“头发”纪念和承载超越生死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这种淡忘无疑是人类的一种遗憾 。但值得我们庆幸的是,2008年,我国出现了一位可以用头发制作雕塑的艺术家-----黄鑫。作为70后的黄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领悟到“头发”这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经过深思熟虑,黄鑫决定将发雕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古今中外人们会用各种材料来制作雕塑艺术品,如;木、石、泥料、石膏、陶土、不锈钢等等,但唯独无法用千年不朽的头发制作出精美的雕塑艺术品,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黄鑫主意已定,便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他倾其所有将全部资产投入到发雕艺术的研制中,时光如梭,一晃他度过了六年的研发时光,在这六年里,不知他品尝了多少次失败的滋味,最终,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独创的发雕速溶剂以及头发微雕技术耗时六年之久终于研制成功。在当下这个很多人都想着挣快钱的时代,黄鑫能够不浮不躁,潜下心来,耗时多年专心研究发雕技术,可谓是难能可贵,不由得使人们心生敬意。他所研发的发雕塑溶剂与市面上的头发粘合剂完全不同,他所研发的塑溶剂绿色环保,长期收藏不会散发任何毒害身体的物质,可以永久保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塑溶剂对发丝无损伤,多年后发丝仍然还可做DNA鉴定,这也是有史以来在此领域中零的突破,黄鑫的这一发明创造于2012年6月6日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外发雕技术的空白。这一发明也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惊叹和赞许,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河南、四川、吉林、重庆等各大卫视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欧洲网,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美联社、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KBS电视台、香港、台湾、巴西、希腊等国内外近400多家各大媒体对黄鑫的这一发明以及他的发雕作品纷纷进行了报道。至今15年的时间里,黄鑫先后制作了3000多件发艺微雕作品,这些作品相继在海内外多次进行巡展,曾有海外商人愿以六千万人民币购买此项技术专利,却被黄鑫回绝了,他说;“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民族生命信息的雕塑技艺,理应留在中国,这是金钱不能取代的瑰宝”。兰膏新沐云鬓滑,宝钗斜坠青丝发,黄鑫,这位以一根青丝作为载体的发雕才子,他不仅爱国敬业,同时他还有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他经常参与公益事业,先后将自己多个作品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不同的慈善机构,他这些善举的受益者有花甲老人也有孤残儿童,不仅如此,在公益事业上他还身体力行冲在一线,从2008年为奥运健儿做头发造型到2020年为北京一千余名一线“抗疫天使”梳剪秀发,从2021年的9月他奔赴河南新乡的牧野、卫辉等地日夜泡在齐腰深的泥水里参与水灾救援,到10月又马不停蹄奔赴雨灾中的山西灵石王禹乡做防疫消杀,虽然水泡日晒的剥了一层皮,辛苦程度难以言表,但黄鑫说:“人活着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即朴素又高尚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也体现在他的发雕艺术作品当中。他制作了2008年奥运会主题作品(鸟巢、水立方、火炬、福娃),为祖国60年大庆制作了(天安门广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夕,他用中华56个民族的头发设计制作了百年华章来庆祝我党建党100周年。为世博会制作了(中国馆、联合国馆、吉祥物、徽标),2010年制作了以世界杯为主题的作品,2014年制作了巴西世界杯吉祥物,不仅如此,黄鑫还制作了广州亚运会,武搏会,每年的吉祥物,圆明园十二兽首,以伦敦奥运会为主题的等等上千件立体发雕作品。以上做品无不体现出他炽热的爱国之情。
除了以上他辛勤制作的立体作品外,他设计制作的平面作品倍受平常百姓人家的喜爱,也是人们定制最多的发雕艺术品。平面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其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份最珍贵和朴素的情感。黄鑫为每一个拿着剪下头发前来定制发雕的家庭、个人、情侣、新婚夫妇、新生儿、老人、企业等等都会认真了解定制者的情况和需求,而后精心设计,细心雕琢。面对一些情侣或是要结婚新人,他会把两个人剪下来的头发做成两颗环扣在一起的心型。或做成情侣花、囍字等造型镶嵌在相框里作为血脉相融永结同心的证念。他把家族定制客户的每个家庭成员剪掉的头发整理好,做成有寓意的全家福微雕作品可以使家族永久纪念珍藏起来,为其家族世代传承。
定制发雕作品的人群各异,形式多样,有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定制的,有为父母生日定制字画、福、寿的,有人将自己的头发做成自己的属相,也有人将自己的长发剪掉做成普度众生的菩萨,还有一些企业用发雕为员工定制员工生日礼物等等。总之,黄鑫先生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做头发文化,做体现情感和爱的文化。当每个做定制的客人面对作品发出惊喜和赞叹的时候便是黄鑫先生最欣慰之时,这种成就感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黄鑫说,好的事业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十多年来他应社会各界团体的邀请,一直在传承和宣导我国古老的“青丝”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文化,以及“结发夫妻”这一传统文化的由来。黄鑫在这十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与中国美协、中国管理科学院、残联等合作,在798艺术区、中华民族园唐人街等地开展了面向全国所有对发雕艺术有兴趣的团体和个人的培训工作,宣导民族古老文化,教授发雕技术。为热爱传统文化和发雕技术的人群提供一个学习和熏陶的天地,同时也为想就业人群提供了一个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
目前担任大型民族发雕“长城”工作组组长的黄鑫先生又在为设计制作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长城”而忙碌着,他说:长城的伟大世界瞩目,长城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发起用发雕艺术形式筑起一座永不腐朽的艺术长城,希望56个民族共同参与到这一有着历史意义的活动中来,您献出的每一缕青丝就是一块永不腐朽的筑城砖,让我们共同奉献自己的头发筑起新的“长城”,让我们的长城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这次发雕艺术工程再造传承和发扬!他说;人的一生,能做有意义事情的机会并不多,他希望能够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发艺微雕这项事业中来,视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共同成为这一文化的传承使者。